

從全世界范圍看,并購是一個可以獨立支撐一家投資銀行生存的業務。
以前總有人說第一波并購浪潮、第二波浪潮、第三波浪潮,但我始終認為:在中國,真正的并購浪潮只是剛剛有那么點影子。
在2009年初,我才真正感受到第一波并購浪潮的來臨。
當時,我預言大概在未來3-5年,中國會經歷第一波并購浪潮。
現在,我仍然堅持這個觀點。原因有幾個:
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階段,除了一些壟斷性行業,絕大多數行業已經開始進入從高度分散走向整合的階段。
以媒體行業舉例,中國所有電視臺的廣告收入一年在700億元-800億元人民幣左右,央視大致接近200億元,占大約25%。
但在其他領域,比如服裝,目前中國最大的服裝企業,可能只有50多億的年銷售額。這個數字只占整個中國服裝行業1%的份額。同樣,中國最大的超市,市場占有率不足5%。
在這些行業里,每家企業所占份額都不大,且第一陣營和追趕者之間的距離正逐漸拉開,這就為整合奠定了基本的市場空間。所以在這些行業里,存在著大量的整合機會。
原因之二是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沖動現在很強,不但包括資源型企業,大量中國公司對此都很感興趣。
所有人都對為Iphone提供內容的游戲開發商有興趣,這說明大家已經意識到,即使在新興產業,也應該利用全球資源去擴展中國市場。
最近的復星集團戰略投資地中海俱樂部,也是為了攜手海外資源共同拓展中國市場。
在這方面,雖說仍處于初級階段,但畢竟嘗試已經開始,而且將來會越來越多。
所以,中國企業海外擴張不應該是貪圖海外市場,而應該是獲得海外品牌、海外產品線、海外技術,拿回來,仍然服務于中國、立足于本土市場。
原因之三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到了交班期。
現在,大量的江浙民營企業,創始人基本到了50、60歲,所謂的富二代們又有自己的追求,很多人不愿意接班。創始人又不一定放心將企業徹底交給職業經理人,這種情況下,客觀上出現了企業出售的需求。
還有就是所謂的國企改制、新技術帶來的變革……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會導致在未來的3-5年內,在中國出現一波相對比較成規模的并購浪潮。
現在外界也許看到我們這樣的新興投行,融資業務比較多,但至少我們已經把并購業務當作是自己的第一大業務。易凱投資今年全部營業額的70%都將來自并購業務。包括我們公司內部業務組的分配、成立新的并購部門等,所有組織架構的調整都是為第一波并購浪潮做準備。
我如此關注并購,一方面是機會到了,另一方面是并購的利潤率相當高。在投行業務中,除了高風險的對沖交易、衍生品交易,并購應該是投行業務中利潤最高的,比IPO、重組、私募都賺錢。當然,在中國這要有個過程,中國現在還是大國企上市最賺錢。
也有觀點說,大多數的并購是不成功的。由此質疑這一業務的前景。其實,即便是賭球,最后猜中的幾率也未必很高。而且,怎么衡量成功?也許原本在這個維度上需要獲得的價值,卻在另外一個維度獲得了,這算不算是一種成功?
事實是,并購每天都在發生。這件事如果沒有價值,它不會有100年的歷史,全球每年的并購額也不會不斷增長。
(作者系易凱投資首席執行官,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