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出身名校、“證書”等身;如果你留學歸來依然不能像趙辛楣能“用外國話演說,響亮流利的美國話像擦了油,打了蠟,一滑就是半個上空”;如果你學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專業,想進入感興趣的職業領域卻求告無門,你打算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呢?
惟因逆旅與順境同在、悲傷與開心共存,生活才是生活。如果你現在正為職業或求職所困擾,正在體驗因理想和現實間的差距而產生的痛苦,就靜下心來梳理一下職業軌跡,重新規劃一下職業未來,為自己找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那個平衡點。
所謂“行業的前景”好比鄰居的花園,美則美矣,卻不見得與我們相干
案例A
白雪,上海名校碩士畢業,在北京求職,理想是能成為公務員。
白雪遭遇的現實是5個月求職未果。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及彌補求職帶來的挫敗感,白雪逐漸放低求職的標準,可是結果依然不樂觀。
大多數人設想自己的職業未來,通常以“我想做公務員”“我認為某行業有前景”作為著眼點。這聽起來似乎沒錯,對普通人來說,倘若我們已經在教育上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財力,那么要求合理的回報理所當然,因此當下的人才資源偏于向公務員、國企等方向流動可以理解。然而問題是:所謂“行業的前景”好比鄰居的花園,美則美矣,卻不見得與我們相干。即便相干,也不等于擁有。求職者要認清自己的資源優勢,第一,不是人人都適合當公務員;第二,不是人人都有實力競爭公務員;第三,沒有競爭公務員的實力不代表在職場沒有位置。求職者在具有較好的教育背景的情況下,更容易墮入這種“覬覦別家花園”的迷局。
認知自我永遠比審視他人來得艱難,惟其艱難,才有價值。求職者視野的開闊不僅應當體現在對外部信息的橫向涉獵,更應體現在對自身能力的縱深認知。因此職業規劃和求職的第一著眼點不在外部,而在自身。了解自身特質,解析自己的職業傾向,盡量避免在并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紅海里廝殺,校正“理想”的方向才是解決之道。白雪的求職受挫,原因并不復雜,她能獲得面試機會說明在硬件職業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競爭力,比較可惜的是她并不是適合成為公務員的社會型人才,面試中那些需要較高情商才能解決的問題對她來說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在更多地了解自己之后,白雪把求職意向轉向企業的行政類職位,獲得面試的機會明顯增多,目前在兩家公司已經進入“終面”名單。
即便你為跨專業就業做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也不一定有一百分的結果,但如果不做,只怕十分的結果都難得到
案例B
劉小杰,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大三在讀。
對于未來,小劉非常迷茫。“當初聽人家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所以選了這個專業,本來也沒什么興趣。現在看到這個專業就業困難,更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我想做人力資源,可是不知道自己適合不適合,而且,誰會選個學技術的做人力資源呢?”小劉憂心忡忡。
如果讀書之前就選定自己適合并喜歡的專業當然是幸運的。可是如果在進入大學之后才覺得自己選錯了方向,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跨專業就業難度到底有多大?
好的職業發展在于規劃,比規劃更重要的是行動,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很多求職者說“跨專業”就業是難上加難。其實專業不是唯一重點,關鍵是除了專業之外你為了獲得職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當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的時候就要深度分析原因,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做個大致規劃。然后充分了解目標職位所需的硬件、軟件條件,補足有礙未來發展的能力短板,未雨綢繆,早做打算。讀書期間尋求對未來職業有助益的兼職或實習機會,必要的話,要及時補修相關課程甚至考取證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才能拉近夢想和現實的差距。很多事情的成敗并不取決于事情本身的難易程度,關鍵因素是為實現目標制定出可行計劃,并踏踏實實不辭辛苦地去做。
當然,即便你為跨專業就業做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也不一定有一百分的結果,但如果不做,只怕十分的結果都難得到。
職業理想首先應該針對的是“職位”,然后才是根據資源選擇行業
案例C
李曉冰,除了擁有國外經濟專業碩士學位之外,還擁有國內外相關專業的兩個學士學位。
從初中時期起,因為對西方流行音樂的迷戀,曉冰一直把進入國際化的唱片公司作為理想在努力經營。但父母極力反對,替她選了就業前景比較好的財經類專業。曉冰盡責地讀完了大學。為了能進入唱片行業,她有意地尋求各種相關實習機會,從做紐約時裝周的志愿者到加拿大音樂節的工作人員,她慢慢地在靠近自己的理想。畢業之后,她成功進入一家國際知名的唱片公司,夢想終于實現。但是僅過了一年,曉冰就帶著無數的疑問和遺憾放棄了這份令人羨慕的工作。“這么多年我一直夢想著進入這家唱片公司,可是進來之后,我發現這里沒有我的位置。更糟糕的是,我并不知道問題出在什么地方。”
曉冰犯了求職者常犯的錯誤,那就是:職業理想建立在對行業的向往上,卻缺乏對進入這個行業的切入點的分析,簡單地把愛好當成事業而盲目進軍,受挫就成了自然的事。
曉冰沒有搞清楚,對音樂的愛好和對唱片業的熱衷其實是沒有絕對關聯的兩件事情。雖然熱愛這個行業,但對進入行業內做什么根本不清楚,這也是求職者經常會犯的錯誤。在我們的客戶當中,有很多人被問及職業理想的時候,都會給出“我要進入演藝圈”、“我要進入風投領域”之類的回答。對進入行業后做什么卻完全不清楚,甚至對行業內的專業、職位細分一無所知。
想從事哪個行業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的切入點是什么呢?同樣是銀行業,你要做柜員,還是客服,亦或人力資源?你的職業傾向支持你競爭哪類職位,你的專業所學和職業技能又能為你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這些都是在確定求職目標時必須先行思考的問題。換句話說,職業理想首先應該針對的是“職位”,然后才是根據資源選擇行業。
曉冰個性執拗、認真、踏實,重視制度,尊重權威,這樣的個性結合她的專業,完全可以進入唱片公司的數據分析之類的部門,而不是去做她所不擅長的企劃專員。服務于自己理想的行業有很多途徑,你憑直覺找到的那一條卻未必走得通。職業規劃是專門的學問,不是睡前冥想就能解決的問題。
人有理想應當鼓勵,理想變為現實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困難。就像解題,你總要有個大致的思路,然后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做,成功可能就在某個峰回路轉之后。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世上沒有捷徑,只要有心、用心,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距離是可以用雙腳完成丈量的。腳踏實地,放飛理想,人人都有可預期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