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他,在 27年的職業生涯中,24年在就業工作崗位上,8年擔任就業局局長。掛在他嘴邊最多的,除了就業,還是就業。他,就是湖北省石首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局長關正世。
關局長的“關系網”
關正世理念:只有時時刻刻想到是誰把我們放在這個位置上、誰給我們權力時,才能把老百姓真正當成自己的親人。我們要將失業職工當兄妹,將培訓學員當子女,將弱勢群體當朋友。
多年前,嚴若純下崗了,是關正世和石首就業局干部職工從政策到場地到資金的全方位扶持,使他成了石首市新華印刷有限公司的老板。2006年,關正世多次向他推薦一名叫周承斌的老師傅,讓他在心里暗自猜測:這人肯定是關正世的親戚或者“關系”。接受老周后,嚴若純專門問他與關局長是什么親戚。周承斌解釋說,自己曾是一家國有印刷廠的下崗工人。關局長去他家看到他老伴癱瘓在床,老兩口生活很艱難,就多次給他推薦工作。
像這樣,受到關正世恩惠的不止周承斌一個。2007年,關正世了解到一對雙下崗夫妻只靠丈夫在江邊幾家砂廠打零工掙錢來維持生活,就立即給石首市里一家銀行的行長打電話:“我有個親戚能否安排一下?”行長一聽,不好駁他的面子,安排了。
“其實,關局長的這種‘關系’或‘親戚’很多。”石首就業局許多職工這樣說,“弄得我們也搞不清是些什么‘關系’或‘親戚’。”
2004年初,一對失業的小夫妻申請小額擔保貸款自主創業。雖已來過多次,但因信用證明缺失而不符合貸款條件,未能辦成。關正世聽說后,親自去走訪,發現這個家庭只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女主人劉紅梅告訴他,想在市區農貿市場開一家調料店來維持生計,急需2萬元周轉金。關正世當即做出決定,自己以親戚的名義給她提供擔保申請貸款。調料店開業后,劉紅梅的鄰居們紛紛議論:“真沒有想到,小劉還有一個當局長的親戚!”
關正世有個習慣,有空喜歡走街串戶,訪問就業服務對象。在他的手機里,家庭困難對象、就業援助對象、創業扶持對象等留下的電話號碼特別多。所以,他心中牽掛的“窮親戚”究竟有多少,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數過。關局長身邊工作人員說,他以“親戚”名義扶持創業的失業人員不少于40人,援助就業的特困人員不少于800人。
關正世視困難職工為親人,是長期做就業工作在與特困人群接觸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一種特殊感情。2002年年初,在關正世擔任局長上任的第一天,石首一家國有企業制定的改制方案損害了職工利益,幾百名職工要上訪。聽說就業局長來了,情緒激動的職工誤認為是來幫企業給他們施壓的,就蜂擁而上將他圍了起來,有的人還沖上前來抓住他的衣領,扯掉了他的衣扣。
在這節骨眼上,關正世一邊大聲提醒隨行人員保持冷靜克制,一邊耐心向職工群眾公開承諾兩天內解決問題。離開現場后,他迅速向市勞動保障局黨委匯報,組建專門班子進入企業幫助企業修訂改制方案。
按照正常工作程序,這批職工的失業保險金全部發放到位至少得六七個工作日。可是春節臨近,眼看就要放假。為了讓失業職工安心過年,關正世打破常規,帶領工作人員到企業,現場將第一個月的失業金直接發放到人,一直到臘月三十早晨才發完。
領到錢的職工深受感動,幾名曾抓過關正世衣服的職工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拉著他的手連聲道謝。關正世說:“我是就業局長,你們不來找我又去找誰呢?”后來,這幾名職工也成了老關的朋友。
老關的這些“窮親戚”中,有很多是農民工。他對農民工的愛,也得到了農民工的回報。最讓關正世感動的是,有一次,他陪同市領導去江蘇昆山看望在那里務工的石首技工。聽說老家來人了,1000多名石首子弟自發地跑來感謝。他們說,沒有別的,只是想表達一個心愿:成功不忘貼心人。
口碑:關正世對就業服務對象充滿愛心,總是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擺在首位!——石首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鄧勇
魄力來自老百姓期盼的眼光
關正世理念:沒有經商的頭腦,就不可能有從政的眼光。要把單位當企業來經營,把經濟效益轉化為社會效益。只有具有CEO的眼光,才有“一把手”的能力。
雖然自己的手機中60%左右的電話號碼都是用工單位和下崗失業人員的,雖然自己的手機24小時都為這些“窮親戚”們開機,但是,關正世還是感覺到,僅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那時候,他經常深夜跟自己談心,捫心自問:面對老百姓期望的眼光,我們要搞清楚他們最需要什么,我們在做什么,我們應該做什么。后來,他意識到:作為局長,不僅要有為老百姓服務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要建好一個為老百姓服務的平臺。
整整一個星期,關正世帶著就業局班子成員暗訪,聽到看到的讓他坐立不安:由于沒有統一的就業服務平臺,用工單位私招亂雇,真假難辨,好幾次看到勞資雙方吵架罵人;就業訓練中心無師資、無設備、無專業,場地出租,院內雜草叢生;鄉鎮勞管所撤銷后,三兩個鄉鎮職介機構都只有一名工作人員。
擺在關正世面前的困難還不止這些,全市所有的就業服務機構運轉都十分困難。為了給員工發工資,不得以只能把10間辦公用房租了出去。但是,也就在這時,關正世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決定:全局所有人遲發一個月工資,把錢擠出來,帶領班子成員到深圳、東莞等地考察公共職介的先進經驗。當時,有人認為,新來的局長是想用他們的血汗錢去旅游。
很快,職工們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幾天后,關正世和局班子成員回來了。一下火車,都沒有回家,全部扎進了會議室,通宵達旦開會。第二天一上班,全局職工大會上,關正世又向大家宣布了一個決定:賠錢收回租出去的辦公用房,二樓所有辦公室拆除,準備建設全市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
為了建好平臺,關正世又派出了第二撥、第三撥學習考察團,北上天津學習職介服務,南到江西南昌、湖南常德學習市場平臺正規化建設,西到宜昌學習人性化服務,東到黃石學習勞動力市場管理。記筆記、拍照片,研究、分析、論證,三個月內,全局30多人都出去開了眼界。回來后,每個職工都要參與大討論,都要發言,群策群力,找辦法,拿方案。最后,一個多次論證過的全市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方案正式出爐。
又一個難題擺在了關正世面前:建設資金需要63萬元,錢從何來?把事業當生命的關正世又做出了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決策:集資。關正世帶頭,全局職工兩天就湊齊了50萬元。錢不夠,關正世又在建筑商身上動起了腦筋。他要求全局干部職工每天輪流與建筑商壓價,每天都到晚上十一二點。他說,你們費點時間,費點嘴皮子功夫,能壓下一百,我們就省一百,能壓下一千,我們就賺一千,這樣的生意你們不做嗎?建筑商最終同意以59萬元成交。付錢的時候,建筑商帶著哭腔說:“沒有一點利潤了,以后,你們就是有上億元的工程,我也不做了。”
2004年年初,是關正世最高興的時候,石首人力資源服務平臺正式開建。2005年,區域性的鄂南人力資源市場建成。這是湖北省首家具有區域性的縣市級人力資源市場。建成后的鄂南人力資源市場實行一條龍服務、一站式服務、一體化服務。2006年3月,湖北省就業和失業保險工作現場會在石首召開,會上要求全省縣市學石首。市場建成后,他們邀請負責就業工作的省勞動保障廳領導視察。當聽說市場是由職工集資建成的時,廳領導對在場的石首市副市長說:“不能讓他們既干事,又貼錢!”市領導也深受感動,市政府當天下午就將50萬元經費打到了就業局賬上。
從這一年開始,石首的就業工作就駛入了快車道,大規模開展勞務輸出,累計輸出就業15.3萬人,并被確定為“全國勞務輸出示范縣市”,被授予“全國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單位”、“中國建筑防水之鄉”等榮譽,石首建筑防水產業被列入“建筑鄂軍”,成為“湖北省十大勞務品牌”之一,并被確定為“全省統籌城鄉就業工作試點城市”。
口碑:關正世不僅是一個忠于就業事業的人,是一個對就業事業有著深厚感情的人,還是一個很有思想、很有魄力、敢于創新的人。——湖北省就業促進會會長周臘元
靠“素質工程”立起“就業服務”標桿
關正世理念:“不僅要有為老百姓服務的硬件,還要有為老百姓服務的素質和本領。不要自己用嘴給自己投票,要讓老百姓用腳為我們投票。”
“場地有了,資金有了,是不是老百姓就滿意了呢?”一天深夜,關正世又開始捫心自問。他給了自己否定的答案。那天,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不僅要有為老百姓服務的硬件,還要有為老百姓服務的素質和本領。”因為他感覺到,目前全局干部職工的服務意識、服務水平、服務效率離老百姓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天,他把全局干部職工召集起來進行談心,給他們講“小道理”。他說:“我們集資50萬元建市場,政府為何給我們買單?是因為我們做了為老百姓謀利益的事。可見,我們要想有經費,就要認識到我們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就要千方百計地為他們服好務。要想服好務,就要有為他們服務的本領。”為了提高服務質量,關正世決定在全局實施“素質工程”。為了讓全局干部職工學會微笑服務、規范服務,關正世利用出差機會專門買來業務光盤,讓全體干部職工觀看,每周兩次。課后,組織互相練習。
“說一百次,還不如讓他們出去感受一次。”關正世讓職工分批次走出去,先后到宜昌、天津學習市場運作模式,到長三角地區學習民營機構的服務模式。行前,他親自安排學習時間,交代學習重點。回來后,他要求每個人要有學習匯報,要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做成PPT,給全局干部職工講課,傳授學習經驗。正因為這樣,每個外出學習的人都不敢懈怠,生怕回來以后匯報不好,過不了關還得“回爐深造”。這樣的輪訓,讓全局干部職工素質很快得到了提高。
除了走出去,關正世還先后邀請長江大學、三峽大學專家來局里現場講授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局干部職工80%通過了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考試,20%通過了三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考試。另外,還有10%的人獲得了高級職業指導師的資格,60%的人為職業指導師,30%的人為助理職業指導師。
關正世的“素質工程”不僅讓普通職工素質大大提高,而且使就業局每名科長都成為了可獨當一面的好手。以前,上級下達任務后,局領導要告訴科長如何執行;現在,任務來了后,都是中層干部拿方案后,請示分管領導審批,工作由被動轉向了主動。用石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榮安的話說:“石首就業局的科長拿出去,個個都能當一把手。”
經過關正世和就業局全體干部職工的努力,“就業服務”成了石首各行各業服務窗口的一個標桿。
過去,就業局的服務基本是坐等上門。從2005年開始,關正世提出,要防止就業服務機關化。他要求全局干部職工學習商業保險行業、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的服務方式,做到低柜臺或無柜臺、零距離、一張笑臉、一杯茶水、一把凳子、一聲詢問、一個承諾;實行自助式服務,在服務大廳通過觸摸屏、宣傳單和崗位超市,自行匹配崗位;實行人性化服務,在服務大廳設置了自助擦鞋機、自助式視力表、體重測試儀、飲水機、雨傘;實行免費服務,免費登記、免費職介、免費指導;實行親情服務,要求職工把服務對象當親人、當兄妹、當朋友,甚至要求職工要善于記住每個服務對象的姓名、特征,保證見第二面就要認識;實行全天候服務,任何時候接到服務對象電話都要及時處理。同時,實行了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要求所有干部要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事必辦、有空必學、有難必幫。
在關正世的帶領下,石首就業服務的品牌不僅在湖北省叫響了,而且在全國很多地區開了花。以前,石首的外出務工人員沒有就業基地,人員就業無組織、不集中、難管理。關正世帶領就業局班子成員先后在廣東佛山、順德、花都、江蘇昆山、福建廈門、浙江溫州、省內武漢等地建立了勞務基地,由當地創業的石首老板負責,并成立了流動黨支部。現在,石首市在外有四大勞務基地,由行政轄區擴大到了經濟區域,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京津地區)、西部(新疆、四川、重慶)。
口碑:他確實做到了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也把就業局這個團隊帶得十分出色。——石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榮安
就業局的“潛規則”
關正世理念:用文化管人比用制度管人更高明。
在就業局,很多事情沒有要求,沒有規定,沒有強制,但是,大家都自覺那么做。
關正世習慣加班,這是下至服務對象,上至石首市長都知道的。雙休日,石首就業局的干部職工最怕聽到電話響。因為,他們知道,關局長沒有雙休日。而職工在雙休日時突然接到關局長打來處理某項工作的電話,也不會感到奇怪。正因為如此,現在就業局的干部職工養成了一個習慣,雙休日不得關機、不得停機,有事到外地去也要請假,告訴關局長有事外出了,以免關局長突然間打電話有事而脫不開身。
有人說,石首就業局是一個大“工作狂”帶著一群小“工作狂”。每年春節大年初四,當人們還沉浸在新春的喜慶氣氛中時,石首就業局已經開始上班了,大家忙著籌備新年初的勞務交流大會。每到雙休日,石首就業局的各個辦公室總有忙碌的身影……在這里已經形成了不工作就閑得無聊、不工作就感到失去了心靈歸宿的好氣氛。
加班不要加班費,這也是石首就業局的“潛規則”。為何如此?干部職工說,一是關局長經常加班,從來沒要過加班費;二是加班次數太多了,加起來可能比工資還高,就業局可能付不起;最主要的是加班是自覺自愿的事,從來沒有人要過加班費,自己要了,覺得在這里工作抬不起頭。
其實,像這樣的 “潛規則”,在石首就業局還有很多。因為長年累月地加班,關正世習慣了吃盒飯,5元錢一盒。他說,吃盒飯不僅便宜,更重要的是節省時間,5分鐘可以搞定。在他的影響下,長期以來,就業局37名干部職工也養成了吃盒飯的習慣。
“不食人間煙火”,也是石首就業局干部職工的特征之一。2007年,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培訓項目全面實施。作為項目管理部門的負責人,關正世成了許多人眼中的“財神爺”。有家培訓機構托關系找到他,要求申報“項目定點機構”。關正世沒有當即推辭,連聲說“好”。當天下班后,他沒有給任何人打招呼,帶領工作人員直接來到這家培訓機構,以學員家長的身份察看了培訓教室和實訓車間。看到破舊的10多臺電腦和簡陋的兩臺手工操作車床,關正世明白了這家培訓機構托關系找他的原因。第二天,該培訓機構負責人得知關局長突然造訪,連忙打電話懇求他“關照”。關正世鄭重地回答:“我關照了你,誰又來關照那些兩眼巴巴望著我們的勞動者呢?”
石首市新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嚴若純說:說關局長很“小氣”,還真有點冤枉他。 2009年7月,他們公司需要進一臺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全自動化印刷機,除已有的17萬元現金外,還差近5萬元周轉金。他抱著很可能被拒絕的心理找到了關正世。沒想到關局長很快就答應了,并安排工作人員到他們公司現場辦理了小額擔保貸款相關手續。7月底,他就用21萬元資金購回了這套全自動化印刷設備。
在老關的影響下,石首就業局的干部只認一個理:符合條件,沒有關系就能辦;不夠條件,有了關系也不能辦。
口碑:關局長就是這樣一位領導,他沒有領導的樣子,卻有著與我們老百姓心連著心的真摯情懷。關局長就是這樣一位普通人,他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壯舉,卻有著與我們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可貴品格。——曾經的下崗職工現石首市新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嚴若純
(本文照片由湖北省石首市勞動就業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