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0)08-0381-02
病人病情多變,如何更安全、有效地用藥,是醫務工作者面臨的問題。安全的意義在于以最小的治療風險使病人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安全性是用藥的前提。當然,藥物的有效性也不應忽視。
我院是浦東新區二級傳染病專科醫院,有近100張床位,通常收治各個年齡段常見多發性的感染性疾病病人,所用藥物種類繁多,因而病區藥品使用安全與眾多環節相關,如醫生開具醫囑,藥師按醫囑配藥,護七根據醫囑按不同用藥途徑給藥,各個環節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工作中都擔負著重大的責任。筆者以上海市《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實施細則、藥品說明書、《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年版)及《藥物化學》(第二版,化學工業出版社)為標準,對我院2007-2008年的部分病案進行了分析,并結合藥品質量記錄、護士的操作過程記錄,探討影響病區藥品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1 藥物溶解劑的影響
作為粉針劑的藥品,溶解劑不足時就不能完全溶解或轉移,因而不能確保藥物劑量的準確性,可能會影響藥物的臨床療效,甚至由于藥物的局部濃度過高而產生用藥安全性隱患。
實例:曾有護士從裝有5%葡萄糖稀釋液中取出10mL加到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分別為0.5 g的瓶中,搖勻,將混懸液轉移至輸液瓶約80 mL,發現溶液㈩現混懸,故認為廠家藥品出了質量問題。經過藥劑人員指導,增加稀釋液量至100 mL,液體的混懸現象便消失。
藥品使用說明書中寫明,亞胺培南0.5g/西司他丁鈉0.5 g應溶解在5%葡萄糖100 mL中。此案例中出現的混懸現象原因是:亞胺培南/西司他了鈉是具有碳青霉烯環的硫霉素類抗生素,亞胺培南性質為白色至淺茶色結晶性粉末,不易吸潮,略溶于水,微溶于甲醇。西司他了鈉性質為類白色無定性物,有吸潮性,極易溶于水或甲醇。由于亞胺培南略溶于水,加5%葡萄糖溶液80 mL不能完全溶解,需加入一定量的稀釋液,才能澄清:否則藥物不能完全溶解,也就不能確保藥物劑量的準確性,會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所以,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醫務人員必須嚴格按藥物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配制藥品。
2 藥物調配的影響
在用藥過程中,具體的操作人員若對藥物的性質、儲存條件認識模糊,或操作不規范,也會影響藥物的實際療效,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甚至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實例:曾有護十從藥房領取氨甲苯酸注射液和酚磺乙胺注射液藥品后,將之擱置在光線強的操作臺上近24h,再注入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給病人滴注,待輸液瓶巾的液體快滴盡時,利用原有的輸液管繼續滴注含有奧美拉唑的5%葡萄糖溶液,約5 min后管內液體逐漸變紅色,護士立即停止滴注,取下輸液瓶,瓶里的液體逐漸㈩現紅色混濁狀。
酚磺乙胺注射液含酚羥基,在光線下易氧化,奧美拉唑是兩性化合物,具有吡啶環、亞硫酰基和苯丙咪唑的化學結構,其穩定性易受pH值、光線、重金屬離子、氧化性和還原性成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在酸性條件下,奧美拉唑的化學結構可發生破壞性變化,對用5%葡萄糖溶解的奧美拉唑溶液穩定性會產生誘導作用,出現變色和聚合沉淀現象,與許多注射液按臨床常用量配伍時,大部分會發生外觀改變,不可配伍使用。
藥品調配使用一定要有科學依據,要注意配伍時pH值、溫度、光線、重金屬離子、貯存時間、消毒劑使用等同素。具體操作人員應嚴格執行說明書的要求,在不能確定是否能夠配伍時,應該分別更換新的輸液管、分別輸注,同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輸液。所以必須加強對藥物調配人員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特別是職業素質);加強護士對藥物知識、調配操作技術的學習;建立、健全用藥管理制度;建立雙向核對機制,提高查對效果;建立靜脈用藥安全體系,實現用藥規范化;加強關鍵流程的藥物交接管理。
3 病人生理的影響
由于老年人腎功能呈生理性減退,主要經腎排出的抗菌藥物按常用量給藥時,易導致藥物在體內積蓄,血藥濃度增高,出現藥品不良反應。在應用抗菌藥物時應根據病人當時的病情、生理狀況及藥物的性質、劑量來選擇藥物。
實例:某女性病人,62歲,處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因肝性腦病、脾功能亢進、復發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入院,系陰溝腸桿菌感染,對慶大霉素、氨芐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頭孢呋辛、頭孢噻肟、頭孢他啶、亞胺培南、環丙沙星、頭孢吡肟敏感。腎功能的指標在正常范圍內,采用奈替米星0.2g治療2 d后,腎功能指標出現異常,用奈替米星0.1 g繼續治療3 d,在此期間還使用呋塞米注射液20 mg每天1次靜推,腎功能進一步惡化。第6天停用奈替米星,使用環丙沙星,第14天改用頭孢噻肟鈉。
奈替米星屬于氨基糖苷類抗感染藥,有腎毒性、耳毒性,合用呋塞米注射液會增加耳、腎毒性。根據上海市《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實施細則,年齡偏高,加之重肝病病人,不宜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針對陰溝腸桿菌,應使用第三代頭孢及第四代頭孢,如因特殊情況必須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則應在進行血藥濃度監測及定期監測腎功能的情況下給藥。若根據內生肌酐清除率計算,這位病人使用的量應是通常使用量的50%,起始劑量應為0.1g。因此,要根據病人病情、年齡、藥物的性質等因素來調整劑量,使給藥方案個體化,以達到用藥安全、有效的目的。
4 服藥方式的影響
臨床工作中容易忽視藥物的服用方式等方面的因素,這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正確服用藥物除要選擇正確的藥物、劑量之外,還應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合適的劑型。
實例:某男性病人,63歲,入院時被診斷為酒精性肝硬化和原發性腹膜炎,2 d后病人出現肝硬化門脈高壓、胃食道下段靜脈曲張出血,給予呋塞米片和螺內酯片每天2次口服,每次各20mg。
對胃食道下段靜脈曲張出血者,應嚴格控制吞服固體制劑,如果病情需要,應根據藥物的性質將其碾碎成粉末,配合一定量的液體送服,否則出血創面就會延遲愈合。
5 服藥時間的影響
由于許多藥物的療效與給藥時間密切相關,因而需根據藥物在體內作用的規律,設計給藥時間和間隔。有的藥物需要餐前服用,有的需要餐后服用,有的應在餐中服或餐后即服,有的要在兩餐之間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隨意服用,就不可能獲得最大生物利用度,會影響療效或對胃產生刺激。
實例:某男性病人,80歲,因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冠心病、心絞痛人院。該病人由于平時不定時服用硝酸異山梨酯,心絞痛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入院后醫生給該病人開具硝酸異山梨酯片每日3次,每次10 mg,護士未能嚴格掌握發藥時間且未叮囑病人定時服藥,近7 d治療心絞痛還是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第8天起每晚加服硝酸甘油片5 mg,心絞痛才逐漸好轉。
硝酸酯類藥物在長期用于防治心絞痛時,若給藥時間間隔選擇不當,可引起藥物耐受、零時效應和反跳現象。經研究,晨8時和下午3時給藥為最佳。該病人的心絞痛始終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是因為病人服藥隨意性較大,部分是因為醫生、護士沒有對給藥的時間引起重視,導致對此藥產生耐受性,達不到預期的最佳效果。
實例:有的病人根據醫囑,口服氯化鉀緩釋片每日3次,每次1g;還有的病人發現口服氯化鉀緩釋片后,排便時排出完整藥片,認為應該咬碎后服用。由于各種原因,病人不能正確服藥,導致用藥療效不佳,副作用增加。
氯化鉀緩釋片的輔料是高分子材料,根據制劑的性質及生理學特點,正確的服藥方法是每日2次,就能使氯化鉀在胃腸道中緩慢均勻釋放,達到穩定升高血鉀濃度的目的。如果咬碎后吞服,氯化鉀在胃腸中快速釋放,反而對胃黏膜有損傷,會引起血鉀過高,嚴重者會導致心律失常發生。
由此看來,對一些服藥時間、服藥方法等不當的情況,一方面,醫院應抓好醫務工作者對相關藥劑學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醫務人員還應耐心指導病人正確服藥。
6 結語
通過本研究,筆者認為,只有充分了解《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實施細則、藥品說明書、藥物的性質及病人的生理體征,并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才能達到用藥安全、有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