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一些識別技巧
質監部門在日常檢查中發現,很多黑作坊會將硫磺、甲醛、吊白塊、燒堿等非食用物質添加到食品中,從而引發食品安全事件。因此,消費者應學會一些識別技巧。
專家提醒,硫磺多隱藏在銀耳、瓜子、饅頭等食品中,消費者可通過觀察顏色和分辨氣味來辨別。比如說銀耳,它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可以先取少許試嘗,如果舌頭有刺激的感覺,就說明它是用硫磺熏制的。
甲醛一般隱藏在海鮮、肉制品、豆制品等食品中。甲醛泡過的食品形體比較大,而且色澤較淺,在吃的時候,能明顯感到入口爽滑,嚼起來特別脆。
豆腐、米粉、魚翅等食品則是吊白塊的主要隱藏地。像豆腐、腐竹等食品,如果看上去特別白,則有可能摻入了吊白塊。新鮮正常的水產品應該帶有一些海腥味,加了吊白塊的水產品則會有輕微的福爾馬林的刺激味。
不要單一選擇某種食品
“從健康角度講,不要吃單一食品,吃得越雜越好。”專家提示,這能防止食品添加劑的累積性危害。以喝飲料為例,有的人可能只喜歡某種飲料,幾乎天天喝,這對身體是有害的。有的飲料在制作時加入的苯甲酸鈉雖然符合國家要求,沒有超量使用,人們飲用也沒有問題,但如果長期飲用同種飲料,日積月累在人體殘留的苯甲酸鈉就很有可能超標,對人體造成危害。
盡量選擇加工程序較少的食品
“有條件的話,盡量在家自己烹調,不要過度依賴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專家建議。去超市購物,生鮮區應是首選。新鮮蔬菜只經過清潔和運送,可以說完全不含添加劑,鮮肉也是如此,相比加入各種防腐劑、著色劑、抗氧化劑的熟食和肉制品來說不知要少多少種化學物質。各種零食基本上都是加工程序繁瑣的食品,盡量少吃。
認準QS標志
“購買食品時最起碼要認準QS標志(質量安全標志)。”專家表示。消費者最好去大型超市,選擇食品時要多加觀察,不要盲目購買拿不準的食品;消費者有權要求銷售場所提供第三方公證機構出具的食品合格報告以及廠家出具的廠檢報告。買東西時,還要好好看看上面的原料說明,盡量選購化學名稱少的食品。同時,還要慎選顏色過艷、口味過重的食品。因為顏色過于鮮艷、口味過重、香氣明顯的食品很可能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量超標。
(王煒薦自《實用百科》2010年第5期 原標題為《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選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