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各族自治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充分享受到了國家給予的每一項優惠政策,已基本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上學難”的問題。然而,怎樣讓“進來者”“留得住”,“學得好”呢?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認識,好學校不是用力“管”出來的,而是用心去經營出來的。龍勝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6所,農村教學點53個,在校學生1.4萬人,受主、客觀等各種因素的制約,農村學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還相對滯后。因此,龍勝教育局和各級學校面對現實,采取積極措施,從提高校長和廣大教師的思想認識人手,樹立主人翁姿態,全面要求用心經營和規范化管理學校,以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的規范化水平,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差距不斷縮小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實現教育公平目標的進程。
龍勝教育局以參加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達標年”活動為契機,以縣為單位,整體推進義務教育學校規范化管理,規范辦學行為,進一步提高基礎教育質量。通過幾年的努力,龍勝的義務教育學校在常規管理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突破。2009年6月在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年”啟動會上作了經驗介紹,2009年12月率先接受了市級常規管理評估驗收,并取得優秀成績。
一、以人為本,用心育人
長期以來,由于對農村教育認識不到位,整個隊伍素質不高,管理水平較低,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整體上屬粗放型,距離經營型差距很大,很多管理上的要口龍勝各族自治縣教育局楊杰軍廖會蘭求得不到有效落實,存在許多突出問題。有些中小學管理混亂,校長和教師工作責任感不強,校舍和校園環境臟、亂、差,以致校園文化、美化、綠化、凈化建設和常規管理的規范化只是紙上談兵。針對這種狀況,龍勝縣教育局在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活動中,明確要求教育行政各部門、校長和廣大教師都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和管理理念,一切以育人為中心,切實規范學校常規管理和辦學行為,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推進素質教育。如三門小學從校長、班主任到科任教師及生活老師,長期堅持走進學生中去,他們在課余時間持之以恒地深入到學生活動頻繁的宿舍、操場、教室、閱覽室、餐廳等區域,天天去轉一轉、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問一問、聊一聊、聽一聽,通過零距離接觸和了解學生自然表現和外在現象,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在第一時間獲取學生在校園世界的各種真實信息,以隨時調整教育方略,有的放矢地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報道了三門小學的寄宿制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情況;2009年《光明日報》、《廣西日報》等新聞媒體也多次予以報導;三門小學2009年6月在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年”啟動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成為民族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的旗幟。
二、以身作則,榜樣引路
要想用心經營好和規范化管理學校,就必須從校長做起。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老師,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校和學生。因此,龍勝教育局抓住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的“牛鼻子”,要求校長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不管是辦公室布置與物品擺設,還是備課寫教案、上課批改作業、檔案資料整理,再到一言一行及生活區內外的物品放置等,都必須身體力行地“做好樣子”給師生們看,讓校長成為教師的標尺,讓廣大教師成為學生的典范。
龍勝教育局建立了督查制度,成立督查組,給每所義務教育學校都安排了一名督查員,把檢查、督促校長和教師是否以身作則作為常規管理規范化最關鍵、最首要的環節來抓,并且具體分解到校園文化、辦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實驗室文化、餐廳文化、廁所文化、花圃文化等,使其內容物化、細化與規范化。由此,廣大教師轉變了“帶頭用心經營和規范化管理學校是校長的事”的片面認識,充分認識到學校是一個整體,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而樹立了“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無小事;常規管理規范化教職工人人有責”的主人翁思想。例如:泗水中學、馬堤中學等學校雖然相當偏僻,辦學條件十分簡陋,但教職工們態度端正,認識到位,行動有力。這些學校的校長們深知“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常規管理規范化并不是校舍現代化”。因此他們堅持不等、不靠,更不應付了事,每天跟教師們一道與學生出操、升旗;無論是上課還是開會,他們總是提前到場,絕不遲到;要求教師們做的工作,他們總是一絲不茍地先完成好,絕不敷衍了事;學校辦學設施落后,師生們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他們就想方設法,創造性地加以改善。如馬堤中學克服了缺少資金和人力不足等困難,創辦了全縣農村中學第一個養殖場,學校每周都要宰1~2頭土豬,既使學校增加了經濟收入。又大大改善了師生的伙食,使這個以往教師人心渙散,學生學習懶散和學校面貌一般的“三類學校”煥發出辦學活力,學校的常規管理規范化一躍成為本縣中小學的樣板。
三、抓長效機制,辦人民滿意教育
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如何加快義務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必須切實解決好的現實課題。龍勝各族自治縣很好地進行了探索,他們的主要經驗是:
(一)縣教育局和義務教育學校均成立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領導機構,由局長、校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機構具體統籌推進常規管理規范化各項工作,制定并實施統籌推進工作的方案,解決推進工作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韙,確保工作進展順利。
(二)積極動員,全面部署。大力宣傳發動和認真組織學習,確保每一位校長、每一名教職工都認識深刻、態度端正、責任明確、深刻領會和熟練操作《廣西壯族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定》,把執行《常規管理規定》和工作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制訂和實施學校發展規劃,修訂和完善《學校章程》及規章制度,把用心呵護、用心經營和規范化管理學校的理念融入校長、教職工的各項具體工作之中,體現在長年累月的具體行動上。要求各校長、廣大教職工都要抓住自己學校常規管理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難點,不斷創新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定期舉行專題研討、論壇等活動,細致對照,深入分析,層層檢查落實,不斷改進和提高,使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成為從校長到教職工,再到廣大學生及家長的自覺行動,使用心呵護、用心經營和規范化管理學校成為校長和教職工們的工作準則和不斷進取的內在動力。
(三)強化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職工對用心經營和管理好學校的全員性認識,開展常規管理規范化達標活動,制訂《義務教育學校創常規管理規范化達標標準》,采取“義務教育學校創常規管理規范化達標學校—學校自評自糾—學校交叉評—縣評—市評—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評估、認定—鞏固達標成果,提高達標水平”等步驟,使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有序進行,持久開展。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大力扶持薄弱學校。把常規管理規范化作為評估學校、考核校長和教師及發放績效工資的最重要依據和必備條件之一,并使之形成制度化,向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不達標的學校亮黃牌,并限期整改;及時研究、解決好義務教育學校在常規管理規范化實際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措施,確保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少數民族特困村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比較簡陋,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常規管理規范化難度大,縣教育局從多方面予以扶持和加大指導力度:在經費方面給予相應資助;對校長等學校管理人員加強培訓工作,多次組織他們到縣城等學校參觀學習;縣教育局和鄉鎮中心校均安排一名包校掛職同志常駐這些學校,進行重點指導和督查工作,使這些學校充分享受到國家給予的每一項優惠政策和上級對薄弱學校的重視與關注,使這些學校的校長和教師信心百倍地用心去經營和規范化管理學校,從而使特困村學校的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都上了新臺階,使大山里的學生像縣城學校的學生一樣享受到優質教育。
(五)把加強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落實到促進每一所學校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根本性工作上。狠抓“兩基”達標工作是為了讓所有適齡少年兒童都進學校來;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是為了讓所有“進得來”者都能“留得住”;而用心呵護、用心經營好和規范化管理學校則是為了讓所有“進得來”和“留得住”者,都“住得好”、“學得好”。龍勝在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中堅持以抓好寄宿制管理為重點,做到了讓家長放心,學生舒心;以“愛生如子,師德高尚,服務周到,工作到位”為目標,形成了一套由校長負總責,總務處具體負責,政教處協助,生活指導教師、班主任、值周教師、科任教師、后勤管理人員齊抓共管的全員性負責的多層次、立體性寄宿制管理模式。課后、飯后、熄燈后的“三后”期間,還實行生活指導教師和班主任及值周教師的“三值班制”,互相照應,全程監控,確保安全。培養了寄宿生優良的文明生活習慣和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所有學生都養成了“被子、枕頭擺放一條線,口盅牙刷擺放一條線,毛巾與衣褲晾放一條線,被子折疊成豆腐塊,地面無塵無垃圾無紙屑”等規范化生活行為習慣。通過抓好寄宿制管理,還促進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的迅速提高。如:三門中學、瓢里中學等一批農村學校通過推進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教育教學質量已迅速提高到縣城學校水平,當地群眾非常滿意。
(六)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通過綜合利用報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開展宣傳,迅速而及時地把國家和自治區對規范學校常規管理的要求傳達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學生及每一位家長,確保他們了解和支持學校常規管理工作及重要意義,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工作。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