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而在政治課教學中融入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落實“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就是要把學生的需要和發展作為教師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學生作為促進教學相長的主體,實現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政治課教學必須要融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和要求,要做到“以人為本”,這就必須從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人手,強調政治課對生活和自我發展需要的有用性入手。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要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過去,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總是把教學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等,并依此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式講解,而這樣的目標對學生來說既理論又陌生。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最為感興趣的目標是“我今天學習的知識和理論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教育只有滿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是有意義的。中學生正處在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他們好奇心強,認識事物比較感性,受到知識結構和社會閱歷的限制,只有將抽象的理論化為樸素的生活常識,才能為他們喜聞樂見。
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與發展需要的有用性,每一個理論知識都應該與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實踐問題結合起來,解析理論知識對于生活問題的有用性。例如,進行“價值與使用價值”教學的生活有用性在于“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生產者的經營心理”;進行“一切從實際出發”、“人生價值”理論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正確把握文理分科、高考志愿以及大學畢業后就業方向的選擇等;學習“銀行與儲蓄”能讓學生初步成為“理性投資人”等。口南寧市第十四中學張堅教師應該主動向學生傳達這些生活有用性,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有用性,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堅持探索的熱情。
二、教學過程要強調以人為本,統籌兼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以人為本,統籌兼顧。選擇案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需要。對發生在身邊的、甚至自身就是參與者的事,學生往往非常重視,對這些事情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受到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有時他們會對這些事情感到困惑,感到茫然。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感悟生活,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例如,在進行“整體與部分”關系的教學時,筆者利用班級近期籃球賽失利和班級學風評比失利兩件事情作為討論的核心,解決了失利后同學之間互相埋怨、自信心低落的問題。也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教授“保險與債券”的知識點時,學生對于近期出現的“基金”與“黃金投資”產生了疑問,筆者利用這一疑問擴大了課本知識的范圍,與學生一起制定了超越課本的“投資指南”,學生對于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有著前所未有的熱情,因為他們發現知識在生活中。這種熱情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其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形式也要符合學生的需要。教師應充分注意中學生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處于現代社會的學生,熱情、主動、樂于表現自己,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并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與肯定。單一的師生“講—答”交流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在重視教材、教師資源的同時,不要忽視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該采用更多的教學形式滿足學生的需要,筆者嘗試過講演式、競賽式、討論式、辯論式、記者招待會式、論文式、研究性學習式、換位式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采用這些形式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開放性問題,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解決途徑,學生的見解會很多,有些意見與書本知識并不一致,但教師應該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并鼓勵學生繼續研究,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教學評價要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利于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過去,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標準就是閉卷考試的成績,雖然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更加具有開放性了,但考試的選拔功能決定了考試必然要求知識的細化以及答案的規范。對于記憶力好、擅長文字表達的學生來說顯然更具有優勢。然而對于動手能力強、口頭表達能力強或社交能力強但記憶力、文字表達弱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評價方式可能會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被人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所以,在評價方式上應該做出調整,應該采用更多、更開放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積極、熱情地進行政治學習。例如,可以采用開放式論文、研究性報告、社會活動與服務記錄、講演等形式與考試一起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這樣。學生能在學習中深切地感受到政治課的學習對于他們能力提高的有用性。
總之,政治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更要在學習知識和解決生活實踐問題中體驗和感悟到教學對自身生命活動的意義,不斷豐富和完善生命世界,滿足成長需要,拓展發展空間。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