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情趣、激發求知欲的導人,可以讓學生駕著滿鼓情趣和好奇的帆船,既輕松又快速地駛進求知的海洋,積極地探討知識的奧秘。那么,應如何讓語文課堂的導人充滿情趣、充滿好奇呢?
一、運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增添學習的興趣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雖然對抽象事物的認識能力正在不斷增長,但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還未成熟,認識能力還未能沖破感性的樊籬,甚至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感性的認識,也就是說他們喜歡生動形象、具體可感、情趣盎然的奇聞軼事。針對他們的這一特點,在導入時教師可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趣聞,從而使學生思路開拓,興趣變濃。
如在講《出師表》時,針對文言文難、課文篇幅長、人物關系復雜、事件頭緒紛繁的特點,可先給學生先講一個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點出:文學形象中的諸葛亮是如此聰明絕頂,那作為蜀國奇將的諸葛亮又是怎樣鞠躬盡瘁的?請看課文《出師表》。這樣,便能很快地把學生帶人到和諧有序的學習氛圍中,使師生之間的知識傳遞融入和諧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時又能使課內和課外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運用新奇有趣的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設置疑問,給學生拋出一個新奇有趣的問題,誘發學生思考。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再讓學生帶著疑問,認真研讀文本,深入思考,充分討論,可使學生既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又解答了上課之初的疑問,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在課堂上自我實現的需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在上《強項令》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諺語,這諺語,把新官到任時的得意與威風,描繪得多生動形象!可在漢朝有一位名叫董宣的新官,卻帶了一副給自己裝尸的棺材來上任了,這是為什么?要知道答案,請看課文《強項令》吧!再如,講《美猴王》前,可拋出這樣的懸念:“我們知道,美猴王就是后來的孫悟空,他,美在哪里呢?他有火眼金睛,他能大能小;他飲甘露食野果,卻又能懂人語說人話。他是猴,是人,還是神?”這些問題,激起了學生求知的千層浪,無不撞擊著學生的心靈,激起他們的好奇,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懸念,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產生急于要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這樣,認真學習課文,便是易如反掌了。
三、借用感染強烈的歌曲,引發學生的共鳴
十四、五歲的少年,他們的內心是一片激情澎湃的大海,渴望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渴望找到強烈的情感共鳴,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極富有情感的。我們要讓學生動情,讓學生產生共鳴,必須用一些方式創設情境。其中,播放感染強烈的樂曲,便是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
如上《小巷深處》一文時,就可以播放蘇芮演唱的臺灣影片《搭錯車》的主題曲——《酒干倘賣無》。“……什么時候,你才回到我身旁,讓我再和你一起唱,酒干倘賣無……”當醒悟、悔疚、感恩、思念的歌詞開始展現,當憂傷而深情繼而又近乎吶喊的旋律響起時,學生凝神細聽,眼中逐漸有了煙霧……那便是心靈的感悟,情感的共鳴,由衷的感動!此時,就用簡潔又富有懸念的語言引入新課:“影片中的主人公幡然醒悟,想報答抱養她的啞叔,可啞叔卻孤單離世了!這成了主人公一生的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小巷深處》,主人公是否也有這種遭遇這種傷痛呢?請讀課文。”這樣導入,學生就能快速專注地閱讀課文和理解內容了。可見,感染強烈的歌曲,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找到情感共鳴,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學才智得以增長。
四、通過具體直觀的畫面,營造求知的氛圍
現代科學證明:人大腦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視覺性教具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視聽型教具包括掛圖、模型、實物、幻燈片、錄像、FLASH動畫等,它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獲得較深的感受。因此在講說明文這一類型文章時,運用具體直觀的畫面,就可使枯燥的講解變得生動。
在講《蘇州園林》時先展示一些講究對稱的圖片,再展示有關蘇州園林的門、窗、廊子、湖水、橋、樹木和花草等圖片,接著通過畫面的比較,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后用“蘇州園林的特點究竟是怎么樣的,茅以升先生是怎樣說明的?讓我們在課文《蘇州園林》中尋找答案吧”導入新課,學生無不投入文本的閱讀中。再如,講授《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時,也可先播放姹紫嫣紅的多種花兒的圖片,再展示其他顏色的花的圖片。通過設問,又可導出要學的課文。直觀的畫面。不僅適用于說明文,還可用于文學作品的導入。語文教材中所選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視片或制作成FLASH動畫。運用這種視聽型教具,會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體會、去領會、去把握。
五、借助興味盎然的表演,勾起求知的欲望
學生興味盎然的表演,更適用于一些課文的導入。因為學生的表演,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如講《賣油翁》時,教師可事先準備三個礦泉水瓶,一瓶裝滿水,兩個空的,且一大一小。讓一名有表演欲望的學生上到講臺旁,把瓶里的水,分別注入兩個空瓶。要求其他學生仔細觀察,看看結果如何,議議該怎樣做。這個學生表演后,學生群情激昂,紛紛要求試探。緊接著,再讓兩個學生上臺——表演,并發表表演感言:水灑出,原因是什么?水沒灑,原因又是什么?最后,老師問:“同學們,賣油翁從錢孔斟油,會是什么樣子?理由又是什么?”顯然,這種導入,會很快勾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使他們主動快速地學習課文。又如,講授《假如人類也有尾巴》前,也可讓學生系著“尾巴”進行站、蹲、坐、躺等興趣盎然的表演,并跟沒有尾巴的人進行比較,誘導學生說出其不便,用“可有人研究發現,尾巴對人類有很大的功用,那將會是什么”一句,又輕而易舉地導入到新課。這樣,學生就會抱著極大的求知欲望,趁著刨根問底的勁頭,專注地學習了。
六、借用耳熟能詳的詩文,煽起求知的激情
浩若煙海的古代詩詞,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表現力強、富有哲理,字字珠璣。散發著著無窮的魅力,啟迪著萃莘學子,陶冶著代代讀者。特別是耳熟能詳的詩文,有一種近乎神秘的面紗,更能激發學生思古的幽情,煽起學生涌動的激情,創造出濃烈的課堂氛圍,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我就用了文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導人。學生對這句話非常熟悉,可它的原意是什么,它的出處在哪里,學生大都不清楚,眼里充滿了渴求。“答案就在我們的書里!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走進‘醉翁亭’去找找吧!”這樣的導入,學生怎會沒有激情,怎會不樂意去學習?又如,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能導人到蘇軾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中,從而讓學生慢慢揭開詩句的神秘面紗……這些,都是從經典詩文的出處來導人的。當然,以詩文相關的內容作為切入點進行導入,那更是不勝枚舉。由于耳熟能詳的詩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感染性和愉悅性,因此以詩文作為導人的方式,不僅能讓課堂煥發生動迷人的風采,煽起學生求知的激情,還能讓學生的知識層面得以拓廣,讓學生的性情得到優雅的熏陶。
導語的設計是一種教學的藝術,教師的創造力是無窮盡的,再加上語文教學綜合性的特點,所以導語設計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但無論選用哪一種方法,只要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良好的基調,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和諧,都不失為成功的導入。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