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以來。所有小學畢業的學生都進入初中就讀,傳統的同步教學使初中生兩極分化現象加劇,學習優者更優,差者更差,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學生的潛能得不到發揮,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狀況在農村更為嚴重。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可從以下途徑入手。
一、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
數學新課標要求“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我校每年聘請公安干警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我們把公安干警列出的案例編成數學推理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明白數學在培養思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教育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后,可能記不了或用不上“勾股定理”、“三角函數”,但是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分析推理能力會使你終生受益。

又如,用多媒體顯示“東蘭縣拔群廣場”全景圖,并提出問題:東蘭縣紀念韋拔群誕辰115周年活動重點建設項目——拔群廣場基本建成,現要在廣場內的將軍園一塊長方形空地上建花圃。要求其圖案由圓和正方形組成(圓與正方形的個數不限),并且使整個長方形場地成軸對稱圖形,現向社會征集設計方案。請在如圖(圖略)的長方形中畫出你的設計方案。這樣結合實際的問題能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對問題的研究中。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想象,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畫出了許多很有創意的設計方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喜歡學數學。
二、創設激發求知欲望的教學情境
目前,在農村初中學生中,部分學生由于受到“打工潮”和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沒有心思學習,課內不專心聽講,思想開小差;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鞏固,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為了促進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創設教學情境,使它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
例如,先展示一張工資表。
然后敘事:小張是我校的初中畢業生,畢業后沒有考上高中,到廣東打工。他看到一則招工廣告:“我公司由于業務擴展,急需向社會招聘員工一名,公司員工周平均工資300元,有意者請速來面談。”小張動心了,找到該公司并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勞動合同。可一周后,小張僅領到100元的工資,他感到很吃驚,隨后又了解到周圍員工沒有一人工資是達到300元的。他非常憤怒,認定該公司惡意發布虛假廣告,便以此為由將該公司告上了法庭。請問:小張能打贏這場官司嗎?
接著讓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各組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一小張會輸!因為通過計算,該公司員工月平均工資正好是300元。
最后,再讓學生討論小張為什么會“受騙”,教師作歸納小結:算術平均數受極端值的影響較大。
這樣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討中,從而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欣賞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或新的見解,它往往蘊藏著智慧的萌芽。對這些看法或見解,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也應充分給予肯定,肯定其有價值的一面,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其中閃光的因素。例如,在“圖形的全等”教學中,要求學生將所給的圖形分為兩個全等的圖形。一個從不發言的學生主動舉手,教師不假思索地讓他回答,結果他回答錯了。教師沒有指責這個學生,而是說“今天這個同學敢于積極主動發言,說明他很有膽識和勇氣,就憑這一點大家也應給予掌聲鼓勵”。課后這名同學積極探索,想出在課堂上大家沒有想到的一種分割法。在第二節課上教師讓全班同學觀察他的做法,極大地鼓舞了這個學生。從那節課后,不僅這個學生經常舉手,而且其他學生也更積極主動發言,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四、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幫助學生認識問題
教學語言的運用對學生接受知識的影響很大。教師的講述生動有趣、幽默詼諧,往往能使學生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師生感情融洽,學生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如在學習合并同類項時,很多學生在作業中經常出現“a2+a2=a4”這樣的錯誤,課堂上教師并沒有指責學生,而是十分詼諧地問:“一頭牛頭上有兩只角。二頭牛在一起,是共有二頭牛,每頭牛上仍有二只角呢,還是變成一頭牛,這頭牛頭上長出4只角?”學生聽了哄堂大笑,他們從笑聲中受到啟迪。從此,犯這類錯誤的學生大為減少。
五、設計問題注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總是存在著差異,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做到“好、中、差”兼顧。提出可供不同能力學生回答的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這樣,可使全班學生人人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真正體現“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例如,講三角形中位線的應用時,課本上的例題是:“證明順次聯結任意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把該例題設計成如下的問題串:(1)順次聯結正方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2)順次聯結菱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3)順次聯結矩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4)順次連結平行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5)順次聯結等腰梯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6)順次聯結一般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7)順次聯結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的形狀與原四邊形有什么關系?你能總結出規律嗎?
在這些小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層層推進,盡管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的快慢不同,但都能在問題的已知條件和結論的變化中體驗到順次聯結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的形狀與已知四邊形的對角線有關,而與原四邊形的形狀無關。真正理解了這個問題的精要所在。
提高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農村學生學習數學的路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