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學生存在著一個令大家普遍關注和擔憂的弱點——普遍缺少責任感。如何培養當代中學生的責任感,無疑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結合自己二十幾年的思想品德教學心得,我認為要培養當代中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必須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用理想催生當代中學生的責任感
當代中學生活潑開朗,對未來總是充滿美好的憧憬和瑰麗的夢想,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緊緊抓住這個學生樂于接受的切入點,在課堂上與朝氣蓬勃的學生共同繪制美好前景,使學生在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中自然而然地開始勾繪自己的奮斗方向和目標。當學生還沉浸在個人美好理想的描繪中時,教師又要適時地將學生對個人理想的設計描繪引入到對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設計描繪上來。使學生最終明白:“個人理想是植根于國家、民族、社會的理想之中的,只有社會理想才能使個人理想之花永不凋謝,然而社會理想的實現,需要我們每一個現代中學生都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當學生水到渠成地接受這一觀點時,熱血沸騰的他們必然會被催生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舍我其誰”的高度責任感。
二、讓社會實踐成為培養當代中學生責任感的搖籃
當代中學生責任感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少。家長怕孩子吃苦、受累,動手的實踐活動一概包辦代替;學校怕學生出現不安全事故,社會實踐活動被刪得少之又少。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匱乏的現實中,很難在僅存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社會責任的情感體驗,因而也就極易在較封閉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形成自私自利,對國家、社會、他人缺乏關心和愛心的不健康心理。思想品德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就應緊緊抓住思想品德教材中編排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創新實踐平臺,大膽帶領學生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使學生獲得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情感體驗,從而實施親社會、愛他人的行為。例如在講“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一部分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關于我國資源與環境形勢的社會調查,保護母親河行動、植樹造林、爭當環保小衛士或進行環保宣傳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逐漸增強環境、資源憂患意識,在實踐中獲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情感體驗,并自覺地參與到愛護環境衛生、抵制破壞環境和資源的環保行動中去。
三、榜樣示范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最好捷徑
教師的言傳身教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引導和教育學生增強責任感,首先要以身作則,對工作和家庭都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尤其要做到認真負責。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不僅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成長為我們所期望的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也可以通過一系列鮮活生動的榜樣人物事跡去影響學生。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不向困難低頭,帶著妹妹去上學的洪戰輝等青年楷模的事跡來教育學生,增強他們作為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
四、構筑多種角色體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學中,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我常常構筑多種角色體系,將學生納入到不同的角色中去。讓學生在角色的扮演和角色職責的履行中感受責任,增強責任感的內在驅動力。例如在上課時,我發現黑板沒有擦,地面衛生也不干凈,我會請值日班長、勞動委員、值日小組長、值日生、課代表、團支書、學雷鋒小組成員等一系列人進入自己的角色,談自己的職責,談今天黑板沒擦、衛生狀況不好與自己的聯系,通過他們的認識,我逐漸發現他們先后都進入了自己的角色,并與自己的職責聯系了起來,以往相互推諉漠然視之,甚至幸災樂禍等著看別人笑話的現象不見了。值日班長、勞動委員、值日小組長、值日生、課代表、團支書、學雷鋒小組成員等都認為今天的值日沒做好、衛生狀況不好與自己職責沒履行好有關。在這些學生進入角色談自己責任的時候,我發現有更多的學生都慚愧地低下了頭,我一看時機成熟,就動情地說:“同學們,美好的學習環境是大家的,也是我們每一位同學的,為了教室的空氣更新鮮,地面、桌面更整潔,課堂秩序更井然和諧,請牢記我們人人有責!”
總之,當代中學生的責任感的培養,關系著中學生是否能形成健康的人格,能否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培養當代中學生的責任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我們思想品德教師矢志探討的新課題。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