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發展人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中人的因素,把發展人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語文教育應準確把握學科的性質和功能,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充分利用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因素滋養學生心靈,培養良好品質,塑造理想人格。
一、主動追求技法要領與意蘊思想的雙贏
由物到人,由表象到內在,由技法要領這一類的工具性到意蘊思想這一類的人文性,使學生跨越時空等界限,與文本中的人物、思想及精神境界契合,是語文教學實踐中所應當重視的,也是教學更高層次的體現和升華。
在語文教學中,因文及人,因事及理的例子非常多。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人生寓言》中的“落難的王子”篇,要引導學生學習體會此寓言的構思、技法。例如,“天哪,可怕了……”反復三遍以及第一人稱寫法的妙處,還要讓學生懂得蘊含其中的深刻寓意,即人注定要承受或大或小的苦難,一旦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但問題在于,我們面對的學生是生活在陽光下的一代,大多數人沒有厄運磨難的人生經歷和痛苦感受,而且寓言畢竟是寓言,不是真實,怎樣沖破學生理解文本寓意的這些障礙?關鍵因素在于文章的作者,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對弄懂文章主旨、對于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有裨益。據作者自述:這篇寓言是有感而寫的。在寫作時,我自己正遭受著一個災難。當時,我有了一個女兒,出生不久便被診斷患有絕癥,注定夭折。我確實聽到了旁人的嘆息,說如果這樣的災難落在他們頭上,他們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別人遭受災難時,我自己也會有類似的心理感受。于是,產生了這篇寓言的構思。沖破障礙的關鍵因素又在于生活,讓學生用社會現實中積極或消極應對厄運的真實事例,從正反角度加以討論厄運與意志的關系。沖破障礙的關鍵因素還在于思想意蘊相同或類似的經典名著,如引導學生讀《名人傳》,讓學生懂得偉人是在經歷了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后才成為偉人的。從以上多個方面人手,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寓言《落難的王子》的思想內涵及人生道理。
二、利用感性認識和情境熏陶
人近火會覺其熱,失去摯愛會覺得其悲,這是人的同感。當這種感覺、感情在文本體現時,要讓學生去掉因時代、地域、生活及社會環境造成的體驗隔閡,引發共鳴,重要的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身受感同。情形與學生經歷越類似,時間與學生時代越近,展現的景象越逼真,學生越容易理解和體會。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設備創造合適的情境氛圍。
例如,《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在信中稱圓明園為“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然而。圓明園已經隨英法聯軍的一把火灰飛煙滅。在教學中,可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展示圓明園遺跡、圓明園復原圖和圓明園部分珍品圖以及《火燒圓明園》影片片段,使學生的惋惜及憤懣之情溢于言表。從而對文章的主旨和中國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三、利用理性認識和價值判斷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隨著閱歷和知識的豐富,會形成一定的概念、觀念,并據此對人物、事件和現象進行審視。通過判斷、推理得出某種正確或不正確的結論。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信息泛濫、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時代,我們在堅持以教材、課堂為知識來源主渠道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學生超越文本、走出課堂,用思考和論辯穿梭于理想與現實之間、課堂與社會之間,形成多元、開放、自主的語文課程學習空間。備受關注的第二屆東莞市中學生校際辯論賽,目的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繁榮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城市人文氣息。語文組應當貼近時代脈搏精心選擇一些熱點題材和經典案例,如學生上網利與弊、早戀利與弊以及社會現實中存在的類似于柯爾伯格“道德兩難”的事例,在同校班際之間、同班組際之間組織討論或論辯等,引導學生激揚思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
四、教師要主動成為學生的標桿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教師職業的意義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還在于精神的塑造;教師要以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人格魄力理所當然地成為學生的精神領袖、人格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領者。親其師而信其道,尊其師而奉其教,敬其師而效其行,這就是教育的邏輯。
魏巍在《我的老師》文中飽含深情的回憶“我的女老師蔡蕓芝先生”,“在我的記憶里,她是一個溫柔而美麗的人。”“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么善于觀察這一點呵。”“一個老師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個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呵。”確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傳授知識以外,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表現出善良、熱愛、關懷、尊重、公平、平等、民主等價值品質,讓學生在與老師交往交流的過程中成為價值學習和價值體驗的過程。特別是這個時代,新一代青少年在自主性、創造性、平等意識、民主精神、公平品格等方面具有較好的表現與較高的訴求,更需要教師去主動適應、理解和把握。
五、喚醒學生人性意識和內在潛能
教育的使命是喚醒受教育者內心的自覺。《希臘神話》記載,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吃了“知善惡樹”上的蘋果之后,從渾渾屯屯變為能知羞恥、知善惡、知快樂憂傷、知四季輪回、知生命的珍貴。這個神話,實際是反映遠古人進化過程中初始的人性覺醒過程。初中學生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和性意識的萌芽,自主獨立意識和生命的活力逐漸增強,這段時間是教育的極佳機會。可在考試以及家長、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下,一些地方、一些學校的學生被當做分數的工具或機器,師生雙方都被分數鎖上鐐銬,成為分數的奴隸,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空話。
教育最大的資源是學生本身。見物更要見人,人遠遠比硬件、電腦、高科技手段更為重要。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已經關注到自身的命運,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真善美,憧憬美好未來,渴望成為命運主宰,這種愿望愈強烈,則身心深處的力量和潛能愈能充分進發,學習也就能更為深入、更有效率。語文課程的人文意義,就在于文本和執教者對包括文本中的人、現實中的學生在實現人的夢想、價值、尊嚴等方面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各種優秀思想品質的高度珍視。以及理想人格的充分肯定和塑造。在學生剛跨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第二單元就編排有人文氣息非常濃厚的多篇課文,如《理想》、《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在優美流暢的語言中體現有一種追求、一種信念、一種執著、一種關懷、一種美好。等等,激蕩學生內心,鼓舞他們前進,做學習的主人,做命運的主人。這是語文的重要功能和應盡責任。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