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師改變舊觀念。樹立新理念。數學教學應由原來的“目中無人”變為“目中有人”,由過多地“關注知識”變為“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實現這一新理念,教學語言的運用能起很大的作用。I.S.斯洛爾就曾指出:“能夠用來促進學習的任何正當的方法和手段,都是合適的,假如為了促進學習,必須把教的東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應當吝嗇糖。”教師富有哲理和帶有幽默的教學語言就是這樣的“糖衣”。
一、幽默的比喻
在講授平淡、枯燥、繁雜的教學內容時使用一些幽默語言,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輕松愉快地去思考問題,感悟幽默背后的問題本質,激發潛在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直線的斜率和傾斜角”的教學中,已知斜率的范圍求傾斜角或已知傾斜角求斜率的范圍時極易出錯,有些學生對這類問題甚至失去了信心,產生放棄的思想。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時運用比喻,提出“斜率精神”:在(0,π/2)和(π/2,π)內,斜率是傾斜角的增函數,在(0,π/2)內“平步青云”,過了π/2,就掉進了“萬丈深淵”,但它仍不掘不撓堅持爬起來,直到恢復常態。我們學習數學不也常會遭遇挫折嗎?我們是不是要調整心態,學學“斜率精神”呢?同學們報以會心的微笑。
事實表明:幽默的教師往往會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學生喜歡聽他的課,容易接受他的教誨。
二、幽默的啟發
許多數學概念、性質、定理比較抽象、枯燥,教師通過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氛圍和創設問題情境,用風趣的語言材料提供一種新的思維途徑,往往能將繁重沉悶化為簡潔輕松。例如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10頁例2的不等式。a+m/b+m>a/b(a>0,b>0,m>0)給出了真分數的一個重要性質:真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加上一個正數,分數的值變大。學生對此很難理解,而用如下教學過程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
師:同學們都知道“糖水加糖后糖水更甜”,現在請同學們將這一生活常識用數學式表達出來。
生:我們不知從什么地方下手,沒有數字又沒有字母,拿什么列式?
師:哦,這是“無米之炊”,那我們就來找米下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對未知數你是怎么辦的?
生:用字母表示,設為x。
師:那對“糖水加糖后糖水更甜”,你能不能也用字母表示?這里有三個因素,糖水、糖水中的糖和后加入的糖,怎樣表示它們?
生:設b克糖水里原有a克糖,再加m克糖,“更甜”則表示糖水中糖的濃度變大了,即加糖后的濃度。a+m/b+m大于加糖前的濃度a/b,得不等式a+m/b+m>a/b。
以比喻作引導,使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地掌握了相關知識。
另外,學生往往感到數學定理難記,運用一些順口溜、歇后語、謎語、詩歌、文學詞句或一些趣話、笑話進行教學,能幫助學生很快掌握。例如,“大大取大,小小取小,相向取中,相背為空”,這是對不等式組多變規律的心領神會;而“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又使學生在學習三角函數時能駕簡馭繁,能力倍增。
三、幽默的批評
教學批評,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學生由于思維定勢往往對批評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使得教學批評收效甚微。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幽默語言,不直截了當地否定學生的謬誤,而是沿其邏輯引申發揮,在放大其謬誤的同時,使其自悟,從而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這種批評含蓄溫和,學生易于接受。例如,“從圓(x-1)2+(y-1)2=1外一點P(2,3)向這個圓引切線,求切線方程”,有些學生解這道題時,直接設切線方程為y-3=k(x-2)。再由圓心到切線的距離等于半徑,列出關于k的方程。得到k,從而求出切線方程為4y-3x-6=0,只得到一條切線。教師講解時說:“我們班要出數學家了,因為他推翻了前人的定理。大家在初中不是學過‘從圓外一點向圓引切線有兩條’嗎?而現在有的同學只求出一條,就‘功成名就’了。”同學們在笑聲中恍然大悟,運用點斜式求直線方程時不能遺漏對斜率不存在情形的討論。其實,這個問題經討論還有一條切線為x=2。
四、幽默的教育
學科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我們應當做到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恰當地選擇科學的事實和材料,并用幽默予以包裹,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笑聲中發現和領悟,可取得“言有盡而意未窮”的效果。如教師對學生說:“我們人有時還不如數列。”學生愕然,教師接下去說:“不是嗎?數列講秩序,嚴格遵守規則,但是我們人呢?”學生聽到這里會心地笑了。這樣做,情理交融,既使學生掌握了數列的特性,又教育了學生要遵守公共秩序,真是“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教學幽默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教學藝術,也是一種高雅的審美活動。富有幽默的教學,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引人入勝,而且能培養學習興趣,啟迪科學思維,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