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原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
首先,教學方法是受教學原則所支配的。教學方法的選取是因人而宜的,不同的教師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章節可以而且應該采用不同的教法,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不斷完善。俗話說“教無定法”,是說教學方法不是強制性的,但是教學原則卻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只有在掌握、遵循教學原則的前提下,教學方法才能至善至美。
其次,教學原則是受教學觀念所支配的。本來,學習應該是有趣的,是能激起學生進取心的,但是在過去那種刻板、機械的教學觀念下,學生處于窮于應付的狀態,而學習是主動進取還是被動應付正是教育成敗之標志。當前,教育強調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學觀念正逐步更新,在這種背景下探究教學原則更有實際意義。
數學教學原則包涵著豐富內容,下面僅就三個主要原則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主體原則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對此教師基本上都是認同的,因為只有學生學會知識,沒有教師教會知識,教學目標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
盡管教師口頭上對這個主體原則沒有異議,但是在教學中卻常常會情不自禁地仍然是“以我為主”。他們怕學生摔跤,怕學生走彎路,怕學生花費太多的時間,于是最終“還是我自己講好些”。他們在講課中求多、求全,面面俱到,怕將來考的題目我沒有講過。但是這樣講學生能學到多少呢?教學決不是以教師講過多少而是以學生學會多少來評價的。“學生是主體”提出已經多年了,但是不少教師還是停留在它是一句口號上,還沒有真正認識它的意義。還沒有將其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例如,有些教師講課時語速很快,缺少必要的停頓,學生來不及理解,提問時意思含糊不清,學生難于應答,其癥結就是沒有考慮學生。
“學生是主體”絕不是貶低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群體而言,教師仍然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貫徹主體原則對教師在業務水平、教學素養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更有效地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知識的孕育形成、辨析、應用、綜合乃至拓展,學生都處于主動進取狀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教師要時時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觀察、思考教學,斟酌教學方法,要經常告誡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學生……”。
貫徹主體原則需要在教學目標上有所體現,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學生不但要學習數學知識。而且要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提升到能力的提高、素質的培養。這才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終身受用。
在貫徹主體原則時特別要注意不要走人形式主義的誤區。現在有人把一節課生硬地分成學生自主活動與教師講授兩部分,以為前者時間越長,學生主體作用就發揮得越好。于是,就出現了放羊式的教學,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自主活動,或個人看書、探索、解題,或小組討論,最后教師略作小結。還有一種節目主持人式的教學,上課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逐個回答。表面上看這些教法頗具新意。卻違背了主體原則的初衷,帶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其實,學生活動時間長并不能決定其主體地位的確立,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分必要條件。主體原則貫徹與否主要看學生在學習中是主動進取還是被動應付,看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是否得當、妥貼,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否活躍。
二、能力原則
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思維的學科,在培養能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現代社會的信息化,人類知識迅速膨脹,每個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都要掌握這些知識。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生活、工作中除了使用到一些數學的基礎知識外,更多的還是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培養的能力在起作用。
數學教學要逐步地向能力培養適當傾斜。不是說基礎知識就不重要了,不能說現在一張芯片能容納許多專著就不必學習數學基礎知識了。計算器已問世幾十年了,數學運算還不仍然在學嗎?事實上,知識與能力是密切相關的。能力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離開了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就無法培養能力;同時知識是能力的載體,離開了知識能力也無從著力。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能力呢?這是一個大課題,這里只說要注重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能力。切忌把能力等同于解題。有些教師一說要加強能力培養,就壓縮基礎知識的學習時間,急于列出定理、法則、公式,以解題教學替代數學教學。這些教師往往偏愛難題教學,似乎題目越難,顯得能力越強。其實這樣教學丟掉的正是培養能力最好時機,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探索、分析、歸納、類比、論證的過程,正是讓學生建立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正是培養能力的最有效途徑。誠然,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解題教學確實很重要,但是畢竟不是培養能力的唯一途徑,更何況離開了扎實的基礎知識,能順利解題嗎?
在培養能力上我們應該推崇“重在理解”。“理解”是學習數學最基本的要求,它既是掌握基礎知識的關鍵,又是培養能力的前提,理解是由知識上升到能力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在數學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題型——應用題、探索題、閱讀題、創新題等,這些新題型是很有價值的。從純數學意義上說它們并非難題,即使是創新題也并非要求學生創造、發明,它們只是對學過的知識,運用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作一些推廣而已。這一類問題比之傳統的難題更貼近實際,更能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能力,而這些十分重要的能力恰是以往數學教學中所忽視的。
三、適度原則
適度作為數學教學的一個原則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它本來就是一條哲理。就數學教學而言,適度是指適當的高度、適當的節奏、適當的容量。
適當的高度就是把學生課堂學習的難度放在絕大多數學生“跳一跳,摸得到”的高度,也就是置教學于太部分學生能力發展的最大外延范圍內。學數學猶如練跳高,橫竿太低了學生可以一跨而。過,跳起來索然無味;橫竿太高了跳過去成了不可能的事。只有置橫竿于適當的高度,學生才有興趣跳,有能力跳。在數學教學中往往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有些教師以加強基礎為由,重復進行大容量的低水平的操練;另一些教師則以培養能力為由,熱衷于難題教學。其實,這都是低效益的教學方法,究其因是對基礎與能力的偏解:視基礎為背定義、套公式,視能力為解難題。
適當的節奏是指教學的展開要留有余地,以確保絕大部分學生能跟上,大而言之是指教學的進度安排要得當,小而言之是指講課展開的速度要適當。人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一定要有孕育抽象(形成)、辯析、應用、綜合等多個階段,要舉一反三還得有舉三反一。要完成這些過程是要以充裕的時間作保證的。所以教學進度不能太快。理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但是理解只能是學生自主思維的過程,這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同時它又是一個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從具體到抽象的形而上的過程。如此復雜的思維過程能不費時?有些教師講課時語若珠璣,學生尚未領悟,他就急于畫龍點睛,但是學生的龍畫完了嗎?沒有龍,何來點睛!
難度適當就能最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間也能最有效地產生共振;節奏適當,學生的理解、消化也得以保證,因此容量適當也是必然的了。但是近年來在教學中開始出現了一種片面追求容量的傾向,認為大容量就是高質量。于是加快進度,提高講課速度,以教師講代替學生學。表面上看容量不可謂不大,但是說到底仍是在搞題海,而且這樣做即使在解題能力上也不能得到提高,學生只是學到些花拳繡腿而已,一遇到實際問題仍是似曾相見不相識。
實施“三小”教學手段是貫徹適度原則的有效方法。“三小”是指小變化——概念辯析,小轉變——解題方法變換,小綜合——基礎知識之間的聯系。“三小”較合理地處置了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系,置能力培養于基礎知識的學習之中。而且“三小”的核心是“小”與“變”,它確保了大多數學生都處于恰當的教學高度,而且充實了學生理解的空間和保證了學生消化的過程,確保了適當的教學節奏。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