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一種以課堂教學為主平臺,以課文閱讀為基礎,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審視思考課文內涵為內容的發散思維訓練,逐漸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由于這種訓練系統的主要形式是發揮想象和開展辯論,主要特點是解放思想、開拓思路、鼓勵創新、尊重分歧,尤其能夠營造一種熱烈踴躍的課堂氣氛,符合當代教育改革潮流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故而在教學實踐中深受廣大教師的青睞。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高質量地開展這種發散思維訓練呢?
一、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巧妙利用多種多樣的手段充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走進多彩的想象世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常常采用以下的一些做法:
利用投影觀察圖畫,激發想象情緒。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通過投影幾幅桂林山水的風景畫,讓學生一邊徜徉于“那美麗的山、美麗的水、美麗的迷蒙云霧、美麗的綠樹紅花……”一幅幅迷人的畫卷,一邊帶著問題觀察畫面,看看圖上的風景像什么?歷經風霜的大自然一定演繹著豐富多彩的故事傳說,如果你是導游,你會給旅客講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是民間的傳說還是神話志怪?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就展開了。
利用錄音進行示范朗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想象力得到延伸。常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聽厭了教師范讀這種方式,學生在聽的時候,注意力普遍不集中。一換用錄音范讀,伴隨著著名播音員的高水平朗讀,學生邊聽邊看課文,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力得到延伸。如上《聽濤》一課,學生聽著海潮翻騰、驚濤拍崖的聲音,想象的翅膀飛翔了起來,他們感受到大海的雄壯美和聲勢美,興趣自然高漲,積極思考,爭著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指導表演課本劇,讓學生自編自演,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在學習劇本選段時,教給學生戲劇的基本知識,并練習分角色表演。在《日出》這個選段教學中,學生們掌握了戲劇的特點,明確了表演的技巧。把各個角色的語言動作理解得很到位,能成功地表演本選段。在教《皇帝的新裝》時,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老師只點撥一下,就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們就可以像模像樣地表演這個故事情節。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閱讀教學中注重發散性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
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應該少提判斷、敘述性問題,而應該多提一些發散性問題,即需要從幾個側面解釋或者有多種解釋的問題,其典型形式是:“對這個問題你考慮到有哪些可能性?”顯然對發散性問題的回答有一定難度,因而我非常注意合理掌握它的分配密度,并且在最初階段十分注意引導。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寫到“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就戛然而止,此時可讓學生對情節發展作適當的改造,編出發展題: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曉,小說并沒有交代。假如事情終于敗露,情節會怎樣?假如于勒真的發了財,又會怎樣?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和船長中演試探兄嫂的戲,情節又會怎樣發展?用這樣的問題去組織學生延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
為了促進學生的首創精神和自我負責意識的發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學生任意提問,由師生共同作答的方法。這種方法由學生去發現問題,本身就是一種發散。一種求異的體現。
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當講到作者的幾次流淚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道:“老師,朱自清那時已經上大學了,他一再地流淚是不是顯得太軟弱了呢?”我覺得他提的問題很有討論價值,正考慮要如何啟發學生自由回答的時候,突然發現好幾個學生都舉起了手。于是叫了一位學生起來回答:“我并不覺得作者一再流淚是軟弱的表現,反而更能說明作者是個重感情的人。一開始他為祖母的死而悲傷,后來又被父親對他無微不至的愛所感動。”那學生回答得振振有詞。“我不這么認為……”又有同學在下面小聲地議論。我心中一喜:“這不是一個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絕好機會嗎?”于是我便示意讓學生靜下來,說道:“既然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有不同意見,我們不妨來辯論一下好了。想發言的同學可以直接站起來說,就不必舉手了,但是一位同學在說的時候,其他同學要保持安靜,聽他說完后再起來回答。”
話音剛落,就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不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說法。朱自清的祖母去世,悲傷是應該的,但是不應該在他父親面前流淚,那樣的話就會使他的父親更難過。再說正如剛才第一位同學說的男兒有淚不輕彈。”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那學生剛坐下,另一位學生又馬上站起來說,“我想朱自清肯定與他祖母的感情很好,而且當時他父親又失業了,沒有了經濟來源。他怎能不難過呢?難過之極,眼淚自然也就下來了。”
“都二十幾歲的人了,還要父親送到車站,并且讓腿腳不方便的父親幫他去買橘子,分手時還哭哭啼啼的,我覺得朱自清確實不像個男子漢。”
“父親送他去車站,幫他買橘子,是愛子心切。后來朱自清流淚是說明他感受到了父親的愛,懂得了父親的愛。同時也對父親產生了敬愛之情。”……
“連文章所要表現的主題都悟出來了,真是太好了。”我不禁暗暗自喜。“這節課真是收獲不小,看來真的要留給學生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啊。”
辯論一直延續到下課鈴聲響,看得出來,同學們還是意猶未盡。雖然時間有限,但是我想這節課給我和學生帶來的收獲卻是無限的。
三、激勵學生勇于創新,倡導學生的個性發展
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僅和智力因素有關,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個性特征有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個性從而培養出學生的堅持力、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等個性因素,使學生取得成功。
比如在教七年級語文課時,筆者認真組織《這就是我》討論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風采,讓全班同學們互相了解各自的喜好和長項,最后要求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盡量寫出自己的個性。再如利用作文課以《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補拙與勤未必能補拙》等題開展辯論賽、議論文寫作訓練、讓學生討論后寫作等形式各抒己見,讓學生從自身的個性出發,任自己的思想自由發揮,自己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只要不違背原則,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學生的思維一旦沖破習慣范圍,超越常規束縛時,個性思維也就得到初步培養,創新精神就會得到發展。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