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派
在扉藝廊看展覽、看舞蹈乃至話劇,在扉賣品買本土設計師的藝術品——對廣州的普羅大眾的來說,有了“扉”,藝術休閑的概念已經相當完整。
農林下路電車總站是老廣州很熟悉的地方,現在它為一部分新派廣州人熟知,是因為一個藝術空間——扉藝廊。在繁華的鬧市,做的卻是清雅脫俗的藝術,足以看出它的態度很親民,而非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
走進億達大廈一樓,一把扇形的樓梯引著你往下走,轉入負一樓,眼睛就會頓時清亮起來,因為眼前清雅的場景:一排清竹,一座雕塑,再往前幾步,一汪漣動的清水,在這個有如船帆的穹頂之下,就是扉藝廊了,空間設計得極為巧妙。最早時,扉藝廊設在億達大廈12樓。由于當代藝術對空間有著較高的要求,才遷到現址。
自從有了扉藝廊,農林下路開始有了更多藝術氣息。駐廣州的各個領事、藝術家、設計師齊聚這里。意大利藝術家的油畫展、瑞士領事夫人的珠寶設計展、國內新銳首飾設計師的藝術展、本土攝影師作品展、尋找創意達人的PK之戰……藝術與藝術,廣州與國際,藝術與民眾的種種碰撞,讓圈內圈外有了多種交流的機會。
推開一扇門
扉藝廊的理念在全國來說,都站在了前端,而把這種模式帶到廣州的人正是億達大廈的總建筑師——葉敏。扉建筑的總建筑師,越秀區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但這一系列頭銜在葉敏看來,都不如 “扉藝廊藝術總監”特別。
扉藝廊開始于一個偶然:億達大廈落成后,寬敞明亮的大堂處一個無預定功能的場地,被一位藝術家盯上了。于是接二連三的藝術展覽讓葉敏醒悟到:廣州提供給藝術展示的平臺太少。“扉藝廊”便在這位女性建筑師的頓悟下誕生了。
廣東地處中國南方,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藝術的靈感也是如此。廣東的當代藝術體現出類型、題材的多樣化、多元化。但當時廣州絕大多數畫廊都是小圈子,交流的人少,地點也大多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葉敏想做的是一個別致的藝術空間——打破藝術高高在上的慣性,讓藝術品變得和生活息息相關,讓普羅大眾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可以來靜靜安享藝術之美。
在做藝廊之前,葉敏只認識陳本一個人,還是通過買畫認識的,爾后陳本帶出一圈人,人又帶人,圈子慢慢壯大起來。瑞士領事夫人設計的珠寶首飾、謝東設計的薄若羽翼的杯與碟、呂永中極具禪意的香笛、汪斐若那獨辟蹊徑、享譽國內外的花瓶……眾多藝術圈中人,特別是年輕設計師相繼來到這里,才有了現在扉藝廊的熱鬧場面。
“扉藝廊”為公眾推開了一扇親近藝術的門,很多本沒有交集的人,在這里聚集。但熱鬧歸熱鬧,扉藝廊最開始的定位就是一個不賺錢的公益項目。
“這是一個免費對公眾開放參觀的藝術空間,雖然是自己貼錢在做,但藝術是很有意思的,我們還能負擔得起,就繼續做下去。藝術自有它的感染力,能感動我,也能感動其他人。”葉敏輕描淡寫地說。
扉賣品
如果說扉藝廊提供了一個展示設計的平臺,那扉賣品則示范了一種經營藝術的模式。
扉賣品的成立是從國外的博物館得到啟發。在國外的博物館,總會有一間出售藝術品的精品店。一些藝術家都喜歡從那里挑選首飾,或是現代藝術品。扉藝廊開始運作一段時間后,葉敏就有了做一個精品店的打算。
有一次,陳本的“都市文身”攝影作品在扉藝廊展覽。葉敏就用展覽的元素自制了一條絲巾。朋友看到就問她為什么不就此生產一些商品,既有藝術性,又能走進大眾生活,一舉兩得。其實那時候葉敏的腦海中扉賣品的樣子就已經成型——用扉藝廊合作過的一些藝術家的作品,來開發生產一些藝術商品,也代理一些設計師的作品。“都市文身”系列的紀念杯、絲巾隨即上市,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反映。
2008年底,扉藝廊推出屬下的概念店——扉賣品,這也是廣州第一間由藝術空間策劃的藝術品商店。而后在劉慶元的“復制者”展覽上,除了看到藝術家的木刻藝術作品、或調侃或寓意深遠的裝置作品外,以劉慶元原始的木刻藝術為基礎來設計的U盤、抱枕、花瓶等產品已經在展覽的同期上市。
做展覽的同時,推出與展出的藝術品相關的商品,讓藝術以平易的價格走進生活,讓生活更具品位與獨特性,這是扉賣品所售商品的特點。這樣的模式也得到圈子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認同。
“因為要讓別人相信我們是要做藝術設計品店,籌備的時候自己開發的產品多一點,現在則多了許多獨立設計師的作品。”謝東設計的薄若羽翼的杯與碟、呂永中極具禪意的香笛、汪斐若獨辟蹊徑、享譽國內外的花瓶、石川的樹書架……扉賣品本身又成了另一個展館。
走對路 堅持下去
每一個城市都需要“扉”這樣的藝術空間,不管是藝術家、設計師還是大眾,后者尤其需要。因為藝術家和設計師可以到別的城市去展示自己的作品,但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卻極少有機會去別處感受藝術,欣賞設計。一座沒有為大眾所熟知的藝術空間的城市,是枯燥的,是難以想象的。“扉”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它做的不是當下就能兌現的事。
廣州這座城,人們喜歡快、什么都講求速度,沒有什么人靜得下心來做看不到回報的事,但葉敏去做了。作為廣州人,她在這片頗有歸屬感的土地上尋找著一切新鮮的事物。以建筑為起點,她推開了藝術的大門,為廣州青年藝術家搭建了“扉藝廊”這個免費展覽平臺,而后的“扉賣品”則為各種原創設計提供了落腳點。
扉藝廊的宗旨是打開無限可能,打開藝術之門,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所以他們在產品的開發上不單單推廣造型藝術,也不單單推廣某種設計,而是鼓勵作品的跨界性,使不同觀者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得到體悟。設計師們在這個平臺上,總是能做到不拘一格,并勇于嘗試去開辟新的藝術形式。比如馮峰在和扉藝廊的合作中,他就會產生將他的展覽作品骷髏頭幻化成日常用品煙灰缸的想法;劉慶元則提取他的版畫元素,放T恤、皮包上,點綴了本來非常功利化的商品。
而對于扉賣品里代理的原創設計師產品,扉藝廊則會精心策劃相應的展覽,去推動設計師的作品。通過一個展覽的操辦,“扉”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到設計師的成長,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密切。扉賣品和扉藝廊之間的良好互動,不論是對于設計師還是藝術空間都有不少火花。
而今,扉賣品已經有一批固定的支持者。隨著網上商城的開業,其他地區的人也能及時感受到廣州這片土地上的原創設計力量,并能將這些藝術品帶入自己的生活。
即便是扉藝廊成立時并沒有營利的目標,但看著它日趨成熟的藝術推廣模式。我們都相信,不管它們為什么上路,路選對了,只要堅持下去,總會走到成功。不管是藝術的,還是商業的。
去處
廣州原創藝術活動地指南
每位藝術家成名前都是草根,一只腳踏上追求藝術的道路,另一只腳卻站在低保線上。在繁榮又低調的廣州,這樣的對比更加鮮明,愛好藝術的年輕人靠內心的強大,堅持著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于是,充滿廣州風味的“798”、“莫干山”就這樣慢慢成形。
活動地一:小洲村
特點:原生態
藝術代表:小洲人民禮堂
荒島圖書館/簡HAUS
網站:http://www.xiaozhoucun.com/
位于海珠區萬畝果園的小洲村,如今是廣州最富盛名的藝術聚落地。低矮的老房子,幾萬顆果樹,石板鋪砌的街巷,這處逃離了城市改造進程的原生態村落,如今已是未成名藝術家的烏托邦。
近幾年大量涌入小洲村的,是畢業不久的藝術類學生,一些希望在藝術上找出路的年輕老師也“流落”至此。在這里,低廉的生活成本早已讓藝術、生活、工作混為一體。小洲村具有其他藝術聚集地少有的包容性,除了各種畫室外,還有外來的設計工作室,甚至會出現報考美術院校的考前輔導班。當然,小洲村催生出更多的是藝術空間,小洲合作社、騰挪空間……以你想象不到的價格供大家展覽使用。
主題活動:每年舉辦一界小洲村藝術節,藝術空間每天每夜每時每刻免費開放。
活動地二:紅專廠
特點:工業時代
藝術代表:集美組
羽毛球紅酒屋
網站:http://www.redtory.com.cn/
古老榕樹、紅磚廠房、高大倉庫,走在紅專廠創意藝術區里,猶如穿越時光隧道。當年罐頭廠所使用的機器也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被大紅油漆一刷,就成了別具一格的雕塑。制罐街、車間街……廠內的街道依舊彌留歷史的味道。
這是一個非房地產性質的、真正意義的創意區,獨特的定位引得廣州本土的攝影師、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前來“搶租”,紛紛在此設立工作室。集美組、牛棚工作室、鐵幕畫廊等創意團隊傾情入駐,如此看來,又一處令小資“中毒”的藝術聚集地冉冉升起。
主題活動:不定期舉行畫展、雕塑、家具、產品等各種形式的藝術展覽,或跨界展出。
活動地三:新覺青年公館
特點:學院派
藝術代表:黑鐵時代 新覺山房 公館咖啡
網站:http://www.xinjue.me/index.php
廣州大學城內,有個喊著“舊邦新命,文化自覺”口號的文化主題區,那就是新覺青年公館,被稱為除宿舍、教室之外的第三空間。要進入這全國第一家大學生文化會所,那就屈尊從一個巨型黃色機器人的胯下經過吧!這個“別有洞天”的地方就是廣州區域學生創意文化的凝聚地。古樸的桌椅由學生獨立設計,現代藝術與懷舊展覽分列不同空間,年輕學生的藝術筑造之路就從這里開始。
主題活動:藝術與攝影展,隔三差五音樂演出。
其他:
芳村信義會館
藝術代表:奧美
主題活動:時尚展覽
地址:荔灣區芳村大道下市直街1號
太古倉
特點:碼頭文化
藝術代表:13號劇場
主題活動:酒會、碼頭攝影展
地址:海珠區革新路
星坊60
特點:SOHO藝術
主題活動:書法涂鴉
地址:先烈東橫路60號
1850創意園
特點:嶺南文化
主題概念:創意產業基地
地址:荔灣區芳村大道東200號
井空間
特點:創意交流天地
藝術代表:兔咪
主題概念:以創意會友,以音樂會友,以繪畫會友,以設計會友,以電影會友
地址:海珠區江南西紫山大街8號
歌莉婭225號概念會所
特點:時光旅行記憶
主題概念:支持新生代女性藝術家成長
地址:越秀區北京南路2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