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樹文,男,1943年生于北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比珠寶更閃耀
在廣州市番禹區云光首飾廠的陳列室里,一座金碧輝煌的《天壇祈年殿》光芒難掩,每天都吸引著眾多客人慕名前來參觀。這座金殿是珠寶商黃云光的金名片,甚至也是廣州市的一張金名片。
金碧輝煌的《天壇祈年殿》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絲鑲嵌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王樹文之手。一經問世,就斬獲了各大博覽會的金獎,王樹文還因此作品被相關媒體評為了“2007年影響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
2002年的一天,王樹文家迎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就是黃云光。黃云光想用自己公司的珠寶和花絲鑲嵌工藝結合打造一件珠寶天壇祈年殿,請王大師主持設計并參與制作。
王樹文搖了搖頭,“制作天壇祈年殿的太多了,小到如同指甲蓋一樣,大到比實際的祈年殿還要大,金、銀、銅、鐵、錫、珠寶、象牙、木的全有了。現在再做天壇祈年殿,就是用黃金、用寶石、用鉆石也是一個堆出來的東西,已經很難再有新意了。”黃云光敗興而歸。
雖然拒絕了珠寶商,但王樹文卻不由自主開始思索如何在天壇這件作品上有所突破。在參加一次會議時,他向自己的老師楊伯達提起了這事兒。楊伯達說:“你能不能讓觀者走進天壇?”這話一下子為王樹文的思路打開了一扇門。王樹文開始思考如何讓觀者走進天壇,“對!把祈年殿打開,讓觀者看到祈年殿里面。”他豁然開朗,決定與黃云光合作。
王樹文用了1年的時間進行設計,確定了打開祈年殿的位置——用黃金切割法,將祈年殿縱向平均分成3份,將前面三分之一分成兩部分,從中間打開。之后他用了4年的時間精心制作完成了這座可以讓觀者一覽內部建筑和陳設的珠寶祈年殿。
它以北京天壇祈年殿為創作原型,按50:1的比例微縮,以白銀、寶石、玉石,輔以鉑金、鉆石為主要原料,采用傳統的花絲工藝與現代首飾制作技藝完成。采用卡鑲手法,將3398粒方形紅寶石嚴絲合縫地鑲嵌于柱身之上,利用現代首飾制作的微鑲技術處理寶頂和一層層臺階,每一片瓦、每一扇門、每一戶窗、每一根柱、每一個部件,按實際原色鑲嵌各色優質寶石,藝術地、真實地再現了祈年殿的輝煌。
其實,王樹文的經典之作星羅棋布在他的藝術人生中。1962年,畢業于北京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的王樹文被分配到北京工藝美術廠的象牙車間,師從著名牙雕藝人楊士惠、楊士忠。不久,他就開始獨立創作小件牙雕作品。1973年,他的牙雕作品《成昆鐵路》成為了獻給聯合國的國禮。這件作品共用了8根象牙,藝術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在險峻山區修建一條鐵路干線的偉大創舉。
《成昆鐵路》在聯合國大廳展出,受到了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庫爾特#8226;瓦爾德海姆的高度贊賞。后來,這件作品與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帶回來的月球巖石,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模型一起,成為了聯合國的永久珍藏品。
在上世紀80年代中葉,王樹文開始向老藝人翟德壽、畢尚斌學習花絲鑲嵌工藝,在中國遵守第七屆《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協議》,決定全面禁止象牙及其象牙制品進出口貿易時,王樹文已經展開了新的創作。
1992年王樹文擔任北京握拉菲首飾品有限公司的總工藝師,制作了2.38米高、用去24K黃金28.8公斤的金玉結合作品——《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這件作品從構思到完成花費了王樹文將近10年的時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甫評價說:“無論是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佛學價值,都是難得的、可貴的、前所未有的稀世珍品。”
2008年5月,王樹文應邀承擔了梵宮《華藏世界》中高達8米的主佛像與寶蓋部分的設計與制作,為靈山梵宮書寫了最華彩的一筆。
無論是前期的牙雕作品還是后來的花絲鑲嵌作品,都是意義非凡的傳世之作。王樹文說:“我希望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不會有一天被拔掉上面的珠寶拿去換錢,而是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