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生育文化向現代生育文化的轉變,我國的家庭模式也隨之出現了新變化。本文論述了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出現的新型家庭模式—“丁克家庭”,分析其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丁克一族人群不斷減少的現狀分析,對“丁克家庭”未來的發展做出思考。
所謂“丁克家庭”是指夫婦雙方有收入,有生育能力,但自愿不生育、不要孩子的一種新型家庭。丁克是英文縮寫DINK的譯音,全寫為“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丁克家庭模式開始在歐美等地流行;自八十年代起,“丁克家庭”在中國悄然出現。這種家庭模式否定了古往今來中國公認的由丈夫、妻子和孩子組成的最標準的家庭結構。現如今,“丁克家庭”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族群。
一、我國傳統的家庭生育模式
我國傳統社會的生育文化是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方式下,為滿足統治階級需要的有限的一夫一妻、早婚早育、多育密育、男尊女卑、養兒防老等觀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風俗習慣的總和。傳統社會生育文化形態的本質第一是為了生育,要使自己的財產能夠傳承下去,就必須有子女特別是兒子,而生育子女又需要婚姻為前提。第二是確保子女血統的純正。為了不使財產落入他人之手,繼承家產的子女必須是男方的親生后代。第三是把妻子看作生育的工具。在傳統社會,妻子是丈夫的附庸。在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等古訓是人們特別重視的。
作為現代人自愿選擇的一種家庭模式,“丁克家庭”有其合理的一面,它利于夫妻雙方專心于各自的事業,利于兩人世界的輕松自由,以便充分地享受人生,也利于省去離婚帶來的諸多麻煩。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丁克家庭”沒有天真活潑的小孩帶給雙方的喜悅和安慰,缺乏“孩子”這根感情的紐帶,在將來夫妻一旦產生家庭矛盾,離婚對他們而言往往變得很容易。“孩子”的缺位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
二、中國“丁克家庭”的產生過程和現狀
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丁克家庭”剛產生不久,所占比例并不大,但中國知識階層女性生育年齡普遍較大,正說明不想生育成為傾向,不想生育的人越來越多,當時“丁克家庭”比例呈上升趨勢。特別是知識層次較高或工作流動較快的年輕夫婦,選擇不要生育的生活方式比例更大。“丁克家庭”的數量穩步上升。據統計,中國“丁克家庭”的總數在二十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突破60萬。
根據2006年零點調查公司的調查,在北京、廣州、上海3個大城市和9個中小城市中,不想要孩子的“丁克家庭”正在減少,城鄉居民中不愿生育者的比例呈下降趨勢,但城市夫妻“生寶寶”的計劃會因為經濟和事業上的壓力而滯后。城市女性實際生育年齡為27.3歲。該機構的相關調查顯示,2002年城鄉居民中不愿生育子女者比例約為4.5%,而2005年為1.5%。同時,人們的生育目的也在悄然發生變化。2002年,17.8%的人為了“增添家庭樂趣”而生育孩子,2005年,該比例上升至24.8%,城市居民中該比例更是高達30.4%。
三、中國“丁克家庭”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中國“丁克家庭”產生的社會原因
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丁克家庭的出現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計劃生育推行的結果。首先,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極大加快,生活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眾多因素促使中國人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生活方式趨于多元化,這是人類不斷追求自由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結果。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從重視親子關系轉變到重視夫妻關系。對于婚姻,夫妻雙方更重視的是夫妻愛情的繼續、感情的升華和生活的美滿。再次,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社會責任感的增強、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女性產生了改變傳統婚姻觀和生育觀的勇氣,從而去選擇與傳統女性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二)中國“丁克家庭”產生的個人原因
選擇“丁克”生活的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是個體的價值觀、生活觀以及世界觀的體現。從傳統的家庭模式到現在“丁克家庭”的擴大,這說明了他們個人價值觀、生活觀和世界觀已經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變化。一些女性認為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婚姻生活也正經歷著重重挑戰,如果夫妻二人感情破裂,卻因孩子的原因來維系家庭關系,三方都會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受傷害最深的是孩子,在他將來的成長過程中無疑會造成長久的傷害。而一些人暫時沒有要小孩,是覺得養育孩子的心理條件和經濟條件也不成熟。一是忙于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養育孩子。二是崇尚個人自由。這是具有較深厚知識、文化功底的人們對于中國傳統家庭模式和功能的一種反思性背叛。
四、我國“丁克家庭”比例下降的原因分析
我國一些城市出現了勞動力供給不足,其中主要的代表城市就是上海。據預計,2030年每兩個人中將會有一個老人,2000年全國少年兒童的比重為22.9%,高出上海13.6個百分點。與全國相比,上海少年兒童的比重嚴重偏低,上海人口結構嚴重缺乏活力。上海目前的養老金制度是在職員工供養退休老人,紡錘型人口結構為上海養老保險帶來極大壓力。上海養老保險的壓力已經非常迫切。
我國“丁克家庭”比例的下降主要還是受個人因素影響較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規模和家庭模式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從重視夫妻關系發展到重視夫妻和親子關系。他們重新想要生育孩子的目的并不單純為了要傳宗接代,更多的是孩子給生活中帶來的情趣。婚后的8年-15年是丁克人群的動搖期,他們認為10年的瀟灑生活已經足夠,對兒女親情的渴望日趨強烈。許多人以事業為由而拒絕生育的想法也有所轉變,如今更多的人們認為,對職業女性來說,生兒育女的經歷能使她們變得更寬容,懂得為他人著想,有助于事業的發展。并且夫妻雙方的父母大部分已經步入退休,進而主動提出為他們撫養孩子,他們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自己仍可以過著類似以前的自由生活,成為了所謂新型的丁克族群。
五、對我國“丁克家庭”發展過程的思考
我國的“丁克家庭”從80年代的悄然興起,到現在的比例降低,反映了我國家庭和生育模式隨著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不同的時期人們有不同的想法。從社會學角度看,“丁克家庭”的增多會導致離婚率上升、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社會養老困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而社會對“丁克家庭”持不鼓勵態度。從微觀的個人角度看,人性中最本能的母性、父性和對天倫之樂、兒女親情的向往,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滋長,這也是導致“丁克家庭”逐漸變少的因素。另外,也有些當初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所限而被迫成為丁克的夫婦,隨著工作形勢的穩定和收入的增多,具備了生養孩子的客觀物質基礎,從而自然退出丁克一族的行列。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親友壓力、女性健康等方面也是年輕夫婦退出丁克的影響因素。因此,再出現了類似于丁克這樣的新鮮事物時,不能盲目地去評論它的好壞,既然出現了“丁克家庭”,就說明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是符合當時社會的現實情況的。“丁克家庭”作為我國目前傳統家庭模式的補充形式,仍將長期的存在著。
參考文獻:
[1]張純元,陳勝利.生育文化學[M].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
[2]依云.“丁克”家庭心態錄[N].江蘇經濟報,2000-11-15第四版.
[3]陳文.當代中國家庭新趨向[N].特區時報,2001-10-10第六版.
[4]石小宏.顛覆傳統丁克族會走多遠[N].四川日報,2005-12-30第九版.
[5]卞慧.多種家庭形勢都市并存[N].中國婦女報,2006-10-21第七版.
(作者簡介:李 碩(1983.6-)男,漢族,河北滄州人,管理學碩士,河北金融學院保險系助教,研究方向:保險學。潘 卓(1983-)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管理學碩士,河北金融學院人事處科員,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王 萌(1983.2-)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法學碩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勞教系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