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飛速進步的今天,我國的消防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廣大農村,由于受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以及廣大農民群眾消防意識淡薄等因素的制約,使得農村消防工作遠遠滯后于社會發展,給農村進一步發展和農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隱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進并加強農村消防工作勢在必行。2006年,黨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在第十七條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村消防工作”。2007年10月,由青海省綜治辦、公安廳、發改委、民政廳、財政廳、建設廳、農牧廳等七部門聯合制定的《青海省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消防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頒布實施,其目標就是規范農牧區消防安全管理和村鎮消防規劃,提高農牧民群眾消防安全意識和農牧區抗御火災的能力。
該文從農村消防工作的現狀及加強和改進農村消防工作的措施等方面,對新形勢下農村消防工作的開展做以下分析。
一、當前農村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與政府對農村消防工作的認識不相適應
地方一些領導只關注經濟的發展,關注政績,而對農村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存在消防工作“說起來重要,抓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和上級布置抓一陣、出現事故抓一抓的不良現象;或是認為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門的事情,與政府無關,棄權不管;或是認為只有城市才需要抓消防,而農村不需要抓。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必然導致全局工作的失衡,致使有些地方政府沒有落實消防責任,沒有把農村消防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消防工作無人抓、無人管。
2、農村面貌的日新月異與消防基礎設施建設不相適應
一是決策者缺乏對鄉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和消防規劃的認識,導致村鎮、院落建設無消防規劃,隨意性較大,即便有了規劃卻不按照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一些地方進行了村容村貌治理、舊區改造以及水電建設等工程,卻忽視了與之配套的消防基礎設施。二是農村消防基礎設施薄弱,無有效消防水源,道路狹窄崎嶇,更談不上配置必要的消防設施。三是建筑消防安全先天性不足,農村房屋多數是村民自建,耐火等級低,毗鄰建筑無防火間,無消防車通道。今年發生在新疆吐魯番的“4·23”大風天火災事故,火燒連營,損失慘重,就是因為農村缺乏消防規劃、建筑耐火等級低、防火間距不足等方面原因所導致的。
3、火災事故頻發與農村消防力量建設不相適應
在2008年、2009年公安部消防局公布的全國火災事故統計中均提到:農村火災所占比重較大,火災損失和傷亡人數增加。據統計,近幾年全國農村平均每年發生火災6-7萬起,受災住戶5-6萬戶,傷亡千余人,直接財產損失5-7億元,火災總起數占到城鄉居民家庭火災總數的一半以上。可見,嚴峻的農村火災態勢如果不加以控制,必將影響到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我國現役消防力量一般都設立在縣城所在地,距離鄉村較遠,消防隊到達農村火災現場,往往已錯過撲救火災的最佳時機。然而農村滅火力量薄弱,不能及時撲救火災,造成火災蔓延,擴大損失。
4、農村大量接收新事物與農民群眾消防意識淡薄不相適應
由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較城鎮居民低,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的機會少,以及受多年生活方式的影響,致使消防法制觀念和消防安全意識淡薄,防范意識差,自救能力低下。而今農村大量使用現代化的電器、機械設備,但是農民群眾安全用電、用火、用氣知識缺乏,諸如家中隨意存放易燃易爆化危品,私拉亂接、不按規范敷設電氣線路,用電器超負荷運行;檐下灶前隨處堆放柴草,喜事燃放煙花爆竹,喪事點長明燈、焚燒紙錢;發生火災不知道報警求助,不知道火警電話等。
5、農村消防安全環境與消防監管力量薄弱不相適應
就我省的情況而言,廣大農牧區消防監督力量相當薄弱,每個縣僅有2-3名消防監督員,且主要精力集中在縣城,而廣大農村點多面廣,現有的現役消防監督力量根本無法全部覆蓋。根據《消防法》規定,農村消防監督的主力是基層公安派出所,但派出所同樣存在警力少而管轄面大的矛盾,加之派出所民警未經系統的消防專業培訓,業務不精,對消防監督權限、范圍、方法不明確,因此多數民警感到無從入手,消防監督作用發揮不明顯,從而導致農村消防監管出現“缺位”、“斷層”的現象。
二、對加強和改進農村消防工作的幾點意見
1、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協作、農村積極參與的消防管理體制
一是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當前農村消防工作的嚴峻形勢,將農村消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消防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明確各級消防工作責任,深化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政府對消防規劃、公共消防設施建設、發展消防力量的目標機制、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將農村消防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創建文明村、鎮的重要內容,以提高各級各部門對農村消防工作的重視程度。二是推動公安、民政、城建、廣電、農業、教育、文化等部門切實擔負起農村消防工作的組織開展、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等職能。建立經常性的協作機制,定期通報情況,共同研究解決問題,推進農村消防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要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在農村消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各級政府推動并督促村鎮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工作組織管理體系及各項規章制度,成立多種形式的消防隊伍,定期開展消防知識宣傳活動。最終形成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群眾自治、人人參與的農村消防工作新格局。
2、大力推進農村消防規劃和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并納入政府扶持項目
首先,各級政府要將農村消防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建立和完善農村消防工作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投入。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和企業單位等多方面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助消防公益事業,支持農村消防建設,加強村鎮消防規劃、公共消防設施、消防宣傳、多種形式消防隊伍及其裝備建設。其次,依據《消防法》及有關技術規范,在制訂鄉村建設規劃時,要將農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車通道、消防通訊、消防水源建設、建筑耐火等級等納入規劃。將消防基礎設施改造納入政府各項扶持項目中,通過農村公路改造,逐漸改善農村消防通道;通過飲水工程建設,建立農村消防水源;通過危舊房改造,提高建筑耐火等級、防火間距等。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建設,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建筑耐火等級低、消防水源缺乏、道路不暢等狀況,不斷提高農村防火救災能力。
3、積極發展農村多種形式消防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農村地處偏遠,道路狀況差,一旦發生火災時,公安消防隊鞭長莫及,不能確保第一時間處置。各級政府應統一協調、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武裝部、聯防隊、村社的民兵組織,發展多種形式的消防隊伍,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滅火救援體系。這是統籌城鄉消防力量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撲救初起火災、保護農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證。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及村組要組建有摩托車和機動泵的義務消防隊,并定期進行培訓和演練,做到平時消防工作有人宣傳,火災發生時有人組織撲救。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可以利用河流、水庫等天然水源,修筑成便于取水的消防水源,充分發揮村內機動車輛和農田灌溉機械的作用,來滿足農村一般火災的撲救。
4、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多方面開展消防宣傳教育
消防安全,宣傳系于一半,但僅僅依靠消防機構一家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宣傳教育的需要。一是充分發揮村委會的組織優勢,張貼宣傳畫、書寫消防標語、發放宣傳資料、辦黑板報等。在宣傳過程中,要及時調整宣傳內容,農忙季節要針對麥場防火進行宣傳,春節等節日期間要針對煙花、電氣防火進行宣傳。二是將消防法律法規和消防安全知識納入當地“三下鄉”和普法教育內容中,充分發動農業、教育、文化、共青團、婦聯等各方面力量,通過送消防書籍、消防掛歷進村、進校,編演消防小節目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消防知識。三是廣電、新聞等宣傳部門要積極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播放公益廣告、消防知識短片,開辟消防知識專欄等方式普及消防知識。四是教育部門要采取編制消防知識教材、讀本,開設消防課等方式,切實把消防安全教育納入農村中小學校教學內容中去。重要的是發揮中小學生在農村消防工作中的宣傳作用,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推動一個村社消防安全的社會效應。
5、政府統一領導,消防機構、公安派出所密切協作,全方位做好消防監管工作
公安機關和消防機構首先應當主動當好政府的參謀,經常對農村消防工作和農村火災發生規律、特點進行調查研究,制定消防工作的發展計劃,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二是要合理調配警力,面向農村調整工作重心,消防機構、公安派出所對轄區鄉鎮要分片包干,確保每個監督人員經常深入鄉鎮、村莊開展指導工作。三是消防機構、公安派出所要切實加大農村消防監督執法力度,特別是派出所要嚴格按照《消防法》和上級公安機關的授權,結合農業收獲季節、重大節日及其他火災多發季節,及時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和監督檢查。四是消防機構要經常性地指導幫助公安派出所開展消防監督工作,對民警進行消防業務知識培訓,提高公安派出所的消防業務和管理水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它關系著農村的繁榮和穩定。依法治火,加強和改進農村消防工作,既是新形勢新任務的客觀要求,也是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集中體現。《青海省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消防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我省做好農村消防工作指出了工作方向和具體實施辦法,但是農村消防工作任重而道遠。在當前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大好形勢下,通過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依照“城市反哺農村”的原則,不斷加強對農村消防建設的投入,改進農村消防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村抗御火災的能力,切實解決制約農村消防安全的瓶頸問題,才能使農村消防安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才能確保廣大農村的社會穩定、農民群眾的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青海省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消防工作的指導意見》
(作者簡介:于海寧(1979-)男,漢族,青海省西寧市消防支隊助理工程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