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文化產業,是劇院文化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和主攻方向。它具有支撐、引導、提升與促進劇院文化事業的功能。目前,我國劇院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一定的實力,呈現了較好的前景。但要想再獲得突破性進展,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把握住自己的特色優勢,揚長避短,確定符合各地院團自身發展的正確思路。
首先,要明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使文化既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引導,又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直接構體。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既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聯系,又互有明顯的區別。前者帶有濃厚的公益性色彩,以實現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為主;后者以批量生產創造文化產品和提供服務為主要特征,以市場營銷為手段,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長期以來,院團中存在著重創作、輕演出,重藝術、輕市場,重內部管理、輕外部營銷的傾向。創作一部戲,演出幾天就放起來,坐等著人家找上門,演出比較零散。這種情況尤為嚴重。
近年來,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中國國家話劇院就按照“國家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不斷探索國有藝術院團與市場接軌的經營管理模式,進一步探索藝術生產的新措施,逐步建立起以演出季為演出平臺、以制作人為藝術生產中心的市場機制來發展文化產業。比如中國國家話劇院從2009年開始推出“國話之春”和“國話之秋”演出季,院團有計劃地生產,觀眾有目標地觀演,形成了規模效應。面向市場,集中包裝,力求將精品話劇作品做到長時段、多劇目、多場次、多場點的演出形式。這種演出季制度改變了原先劇院演出與排練的失衡狀態,使劇院的演出運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前觀眾看的是劇目的牌子,而現在打出的是國話的品牌,經過兩屆演出季的成功舉辦,演出季效果逐步顯現,劇院出現了紅紅火火的創作局面,收獲了一批如《這是最后的斗爭》、《向上走,向下走》、《紅玫瑰與白玫瑰》、《都市囧人》、《戀愛的犀牛》等多部好戲。
目前,國家話劇院有固定的主要制作人,他們都有很好的演出業績和豐富的市場經驗。劇院要求,從劇本的確定、演員的挑選,到道具的增減,制作人都要參與其中。對劇院投入成本的回報率是考核制作人的最主要指標,這就要求他們要有經營意識、管理意識。中國國家話劇院作為國家級的藝術院團,其作品應達到引領時代精神的高度。因此,制作人不僅要能看準市場,還要有一定的藝術理想。只要是具備了一定藝術水準、反映觀眾消費需求的劇目,肯定會有市場。
演出需要宣傳推廣,劇院在演出策劃中心設立了專門的營銷總監和宣傳總監,通過培育自己的市場推廣隊伍來配合演出,以降低成本。
國家話劇院還充分發揮自身的演員資源優勢,先后推出李雪健、劉燁、秦海璐、劉洋等知名演員作為演出季的形象代言人,利用明星陣容提升觀眾對國家話劇院演出季的關注度和認知度。在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宣傳渠道的同時,還嘗試網絡、手機wAP等新興媒體的開發與運用。此外,還建立中國國家話劇院新浪官方網站,與網絡運營商合作搭建國話手機平臺等一系列新媒體宣傳方式,建立起了視頻、網絡、手機三屏合一的立體化品牌宣傳模式,并推出國家話劇院票務網上訂票等功能,實現了自主營銷的新模式,回避了原有票務營銷中代理消耗與結算滯后的弊病,給觀眾也帶來了方便快捷。
我們知道,任何產品在生產前是需要強有力的生產基礎的。現階段,戲劇處于蕭條、沉寂期,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這就要適應演出市場,以市場為導向來生產和提供文化產品服務,出奇制勝。成功的發展文化產業的還有陜西省,2009年八月,陜西省劇協為西北五省區梅花獎獲得者辦了一個提高培訓班,我作為青海省劇協會員有幸參加了那次培訓。期間,不僅提高了專業理論知識,還進行了多次的實地考察。陜西省的歷史文化積淀和遺存,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堪稱“文化金礦”,陜西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說是得天獨厚、潛力無限。造就了陜西的文化旅游業、演藝影視業、文化出版業、美術工藝品業,以及文教科技行業等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陜西的文化產業有著非凡的表現。
曾經享有盛名的西安易俗社、秦腔一團和五一劇團等秦腔劇團,由于機制體制等原因,人浮于事,一年幾乎排不了一場戲。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西安易俗大劇院雖經重新修建但依然顯得冷冷清清,人氣不旺。秦腔這一劇種面臨演出越來越少、演員和觀眾大量流失的尷尬局面。在當時,演職員的生存都成了很大的問題,更何談去做文化事業。2005年,在國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精神的指引下,西安市將易俗社、秦腔一團、秦腔二團和五一劇團四團合一,組建成立了西安秦腔劇院,除將原有的570多人精簡到300人外,大膽嘗試,將西安秦腔劇院交由西安曲江文化投資集團全資控股,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走出戲曲產業化的路子。大型秦腔交響詩畫《夢回長安》就是秦腔劇團轉化機制,走向市場的一種積極探索。
2008年初,曲江新區文化產業投資集團依托多年來開拓旅游市場的成熟經驗和穩定客源,指導秦腔劇院將傳統秦腔藝術與現代交響樂及高科技相結合,抽調100多名演員,創作排演了大型秦腔交響詩畫《夢回長安》。如今,到過西安的每一位游客每晚8點都可以看到秦腔詩畫《夢回長安》。據了解,該劇年收入約2000萬元。《夢回長安》的成功演出,為推動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和經濟基礎。不僅使秦腔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增強了西安秦腔劇院廣大員工走向市場的信心和勇氣。
故,要想繁榮劇院文化產業,保持一定的后勁,人才是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外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劇烈的碰撞,并使之相互滲透、相互推進,呈現出迅速發展的形勢,這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和培養藝術、管理、經營方面的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由于各地情況不同,首先應立足當地,最大限度激發當地院團員工的創造熱情,同時有計劃地培養編導來加強院團的策劃、創編能力。
國家話劇院和西安秦腔劇院就是很好的例子。院團不管是生產話劇、京劇、地方戲曲或是民族歌舞,都是要有前期的精心策劃和創作的。有了好的創意、策劃、編劇,才可能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導演和演員才能更好的進行二度創作。
目前我國在兒童劇方面的創編人員極少,而我國有3.67億未成年人。我們不能失去這一巨大的演出市場。兒童戲劇創作擁有非常廣闊的天地,可大有作為。我們應脫離兒童劇本身的局限,從全社會的角度審視和思考兒童藝術的創作、生產。這就要求編導在兒童戲劇方面,應思路敏銳,眼界開闊,創新思維,再造事業。
在創編上,要力求創新,把已有的傳統民族文化的優秀部分加以整理發掘并發揚光大。在繼承的基礎上,廣泛汲取老一輩優秀文明成果,不斷為傳統民族文化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使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繼承、創新的同時,必須加強對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要在保護的同時進行可持續性開發,形成保護與開發并舉、以保護為重的良好態勢。要想使各地院團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必須牢牢把握住特色文化產品。
產品生產出后,營銷人員就要發揮他們的職能,將產品投放到市場上去,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將產品推向市場是一個復雜的經營過程,因此我們應借鑒外地成功的經驗成立設置專門的經營部門和經紀人,將業績與收益緊密掛鉤,提高文藝作品的市場化能力,把我們的作品以最快捷的方式走向當地乃至于全國的文化市場。
在形成了以上一套有機的產業鏈之后,我們還應以放射狀拓展其他相關的文化產業。比如,兒童戲劇未來的發展絕對不僅僅是演出一個兒童劇而已,而是做一個兒童的系列。一是創作兒童劇精品;二是制作開發課本劇;三是繼續打造兒童文化作品的衍生產品。
據相關報道,僅包括動畫片、漫畫書及其衍生品在內的中國動漫產業就將達到每年200億元的規模。當國外的卡通片牢固吸引了兒童視線的時候,當孩子們的手里把玩著舶來玩具的時候,我們不僅喪失了一個龐大的文化市場,傳統文化資源也在慢慢流失。所以,在大力做好兒童劇這個主業的基礎上,還應圍繞主線放射發展,逐漸形成更龐大的產業鏈條,其產品可涉及戲劇、影視、音樂、游戲、卡通制品、玩具等。藝術產品的銷售空間也將不僅僅局限于劇場和舞臺,而會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占領少年兒童精神文化生活的大空間、大陣地。
另外,在各地院團原有舞美中心的基礎上擴大經營范圍。形成以舞臺燈光設備租賃、舞臺美術、燈光、音響設計、制作和大中型文藝表演策劃、組織實施的專業文化公司。公司應以“弘揚當地文化傳統、開拓當地文化產業”為理念,依靠當地源遠流長的文化資源優勢,致力于發展文化的戰略思路,力求以最強的專業技術力量和最完美的藝術創新手段,構建一道發展文化產業的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在演出方面:可承接省、市內外大型文藝演出的策劃、實施、舞美燈光、音響的設計和制作。在工程方面:承接劇場舞臺、展示中心、博物館、游樂場所?(歌舞廳等)、建筑裝演的策劃、設計和制作安裝施工。在開發方面:承接藝術照明、音響、舞臺機械、特技效果及多媒體計算機控制系統等高新技術的設計,制作和技術開發以及演出設備的改造等等。在租賃方面:出租一流的舞美燈光音響設備、影視服裝、布景的經營等等。以優質的文化服務為人們提供一個陶冶情操、放飛心情、暢想未來的文化藝術空間
一件藝術作品飽含著藝術家創作的靈性,產品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潛在的心靈溝通和互動的關系。因此,在文化產品經營中必須把滿足消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廣大群眾的精神境界放在首位,這也是全社會對所有文化單位的必然要求。這也將是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呈良性循環的態勢。
總而言之,發展文化產業就需建立從作品的創作到形成成熟作品,并以市場化手段將作品推向市場,同時緊密跟蹤開發衍生產品,利用各地自身優勢推動多元化經營,從而有效地建立文化產業的產業鏈,以科學的管理推動產業鏈的有效運轉是建立和推動地方院團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