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校本課程;開發;實施;認識
〔中圖分類號〕 G63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07—01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不斷深入,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中的熱點之一。筆者在參加新課改的學習、培訓、考察過程中深深感受到,目前對校本課程的內涵和特點、開發的意義和地位、開發的主體和所要遵循的原則,在理論和實踐層面許多學校的認識是到位的,但對如何保障校本課程順利實施,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和困惑。本文就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流程、管理、評價談幾點粗淺認識。
規范流程,制度保障建立高效的校本課程開發程序
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指向,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它需要一種理性、民主、科學的規范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性的不斷改進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教師能力,把握時代特征與社區發展需要等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是調查學生的課程需求,除了常規的問卷調查外,還要及時收集學生的各種需求信息。
2. 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包括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分類與課程綱要。每一門課程在開發前必須編制詳細的課程綱要,擬定課程實施方案。
3. 組織實施:包括可供選擇的課程、安排班級規模、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這些工作都可以在基于網絡的校本課程開發系統內完成。
4. 評價與改善: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三方面。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就要考慮到課程的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等,力求形成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良性循環機制。
以上四個方面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四個步驟,其流程應為:①申報(填寫學校課程申報表,要求附表上交課程綱要及教學進度計劃表);②評估(學校課程委員會討論該課程的設計是否符合本校課程發展方向,對課程的可行性進行分析,作出評估報告);③認定(學校課程領導小組認定該課程是否能成為本校的校本課程)。當然,在自主開發的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生需求適當引入部分成熟的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但是所有引進課程必須經過學校的二次開發,也必須經過學校的認定。
提高效率,資源共享建設校本課程網絡管理平臺
課程體系的創建需要生動、多樣、高品質的特色課程,高效的管理系統也是保障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因此,學校要構建包括校本課程選擇系統、評價系統數據庫和內部知識網絡等輔助校本課程實施的網絡環境。此外教學質量學生評價系統作為另一個評價系統,應當成為評價課程的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系統要涵蓋與學生相關的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每一個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對自己所選的課程要作出合理評價。教務處根據評價結果和其他數據對每一門課程作出科學測評,形成合理有效的反饋機制,這是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質量的重要保障,同時學校要鼓勵教師建設自己的校本課程網站。網站要面向每一個選修該課程的同學,滿足學生分享相關課程內部資料和網絡資源等需求。沒有選到此門課程但是同樣感興趣的學生,也可以同時分享,這無疑提高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效率,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是對傳統選修課程的有效補充。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也從整體層面上為提高校本課程的層次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科學評價,保障質量形成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校本課程內容千差萬別,形式多種多樣,它的評價更多地依靠教師、學生進行自覺自律的評價,進而不斷反思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的健康順利運行。同時還要建立較為規范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以此來評價教師為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作出的貢獻,這對于促進學校形成良好的開發、研究校本課程的氛圍,有效保障校本課程的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總之,校本課程是一種“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旨在尊重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學生是校本課程的主人,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通過校本課程學生可以關注社會、關注學校、關注家庭、關注自我,盡可能發揮每一位教師與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堅持“以人為本”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基本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進學校特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