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村中學;物理教學;興趣;資源;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38—01
物理學科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是一門較難學的學科。很多學生反映一開始學物理還比較有興趣,甚至信心十足,但在學習過程中經常碰到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逐漸受到打擊,甚至失去信心,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學習方法缺乏指導,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筆者在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對提升農村物理教學質量做了如下嘗試。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做好物理實驗。物理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安排一些實驗,并注意實驗效果,除課本要求的實驗外還應增加一些可以讓學生動手的實驗或教師演示的實驗,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例如,在“大氣壓”的教學中,新課引入時, 先做演示實驗。用紙片蓋住裝滿水的玻璃杯并倒過來, 紙片掉不下來, 連一滴水也流不出來。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的情況下,轉入新課教學。教師再把抽出空氣的馬德堡半球讓兩位力氣大的學生來拉,兩位同學使出渾身力氣還是拉不開,使學生既驚奇又確信“大氣壓存在而且很大”的事實。
2. 物理教學要聯系實際,聯系生活。物理學是一門實用的、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比如,物理學在能源開發、能源與環境保護、高性能物理材料的應用等,都給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能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的作用、地位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那么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并且在課堂上能舉出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習題來讓學生討論,使學生在感到物理知識有用的同時又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壓強時解釋高壓鍋的原理、潛水艇的原理、掛鉤的原理等。
二、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提升課堂活力
1. 嘗試角色轉變的體驗式教學法。在合理的情景下,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明白別人的感受,培養他們理解和尊重他人勞動的習慣,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比如:上課時,找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問題時,成績好的學生常常表現得不好,要么直接說出同學的不對,甚至有的學生還說風涼話,讓較差的學生難以下臺,我迅速加以引導,讓他們換位思考,并告訴他們差生能回答一、二點就是一種進步,要尊重別人的勞動。下課后再加以引導,讓成績好的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體會別人的感受。這樣通過角色的轉變,讓同學們懂得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勞動,從而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
2. 挖掘農村資源優勢的物理課教學。構建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為了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為了生長自己的知識,學習者已有的生活經驗,恰恰是自己知識的生長的基礎。農村中學的學生由于受生活條件限制,大都很早就幫助父母做家務,甚至參與田間勞作,這可能使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游戲、學習。但是也給他們提供了城市學生無法體驗的生活經驗,這無疑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增長。比如:聲現象中,他們能列舉出許多自然界的聲音;熱現象中,他們非常理解沸騰現象,甚至能說出沸騰過程中水中氣泡的變化;光現象中,樹蔭下的光斑,星光閃爍,雨后彩虹等更是他們耳熟能詳的自然景觀;特別是簡單機械中省力和費力杠桿的判斷、列舉,他們更是順手拈來,像鐵锨、掃帚、扳手、撬棍等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當然要比那些只見過沒用過,有的甚至見都沒有見過的城市學生學起來輕松,感興趣得多,上述現象說明農村中學的學生經驗是豐富的,只要老師善于引導、發現,自己動手制作實驗器材,利用廣闊的大自然這個城市學生無法比擬的實驗條件,就能夠極大促進他們對物理學科的興趣。
三、加強學法指導,掌握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的物理素質,不僅要求他們學會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具有會學的能力。指導學生領會例題編排意圖,掌握學習方法。中學物理教材中,新知識的公式教學基本上都有相應的例題,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指導學生掌握自學例題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題的教學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層逐步呈現解題過程,學生根據解題思路自己去思考;有的概念、法則、結論等用黑體字表示,要讓學生清楚這是重點內容;有的例題中的示意圖和操作程序是為突破難點安排的,要讓學生懂得根據圖示順序去分析、推想,從而掌握物理學習的思考過程。同時指導學生運用滲透、遷移規律學習新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