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化學;德育;環保意識;探究;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23—01
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也是剛剛開始步入學習和探究自然奧秘的理論階段。此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尤為重要,對今后學習自然科學打好基礎。
一、德育素質的培養
初中化學教學中,德育素養可從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理想和價值觀等方面培養。例如,在“走進化學世界”一課中,通過對我國古代化學方面的輝煌成就的介紹和圖片展示,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學習碳酸鈉時,介紹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侯德榜毅然舍棄外國優厚的待遇,回到祖國,在艱難的環境中,成功地摸索和改進了制堿技術,發明了侯氏制堿法,為純堿和氮肥工業技術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通過介紹和閱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也介紹我國現代化學工業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困難,培養學生努力學好化學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環保意識的培養
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環境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新教材中注重了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教材中從實驗到生活、生產都注重了環保節能知識。在教學中我根據課文中有關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溫室效應、酸雨、重金屬、實驗中尾氣的污染問題展開討論,并結合生活中所見的污染進行實地調查、上網查閱,對各類污染的危害、防止措施等發表見解,也讓學生了解化學工業在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的同時,也向環境排放了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這些物質經不斷轉化和積累造成了大氣、水、土壤、食物鏈的污染,給人類造成了無窮的災難和煩惱。從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光化學煙霧到我國南方的“酸雨”和渤海的“赤潮”,比利時的“二惡英”事件,“臭氧空洞”的不斷擴大等都是人們親手釀成的惡果。
三、探究素質的培養
初中化學課程的改革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沒有主動性的學習就不可能有創新意識的產生,更不可能有所創造發明。因此初中化學新教材區別于老教材的顯著特點就是在教材中設置了許多科學探究的好素材。科學探究首先要鼓勵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進行合理的猜想與假設、設計方案、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從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增進對科學的情感,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習情景的創設,把現實世界帶入教室,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把問題情景融入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的學習情景,用現實問題作為學習的載體,讓學生從聽和背中解脫出來。在化學實驗中,當學生面對著顏色、形態、氣味、光熱等多種變化交織在一起的化學現象時,多種感覺器官同時受到刺激,思維就進入積極興奮的狀態,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觀能動性,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過程中,我常常啟發和鼓勵學生提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見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教學中,我同時也注重引導學生尋找和發現規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并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四、科學素養的培養
科學是一門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實驗數據可能很多,也有誤差,對數據進行處理加工應尊重事實,不能隨意增減。教學中,通過介紹科學家的事跡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如:英國科學家雷利對從空氣中分離得到的氮氣與分解含氮物質得到的氮氣的密度之間0.0064g/cm3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幾經努力終于發現在空氣中還存在著一種稀有氣體——氬氣,從而發現了稀有氣體家族。由此教育學生科學需要一絲不茍的精神,還要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科學需要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科學需要為追求真理而不畏艱難勇于獻身的精神,科學也需要豐富的聯想和創新精神。
化學實驗中,我要求學生對實驗設計、反應原理深刻理解。在實驗中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正確的操作方法,因為這些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實驗時,要認真觀察現象,實事求是記錄實驗數據,如實填寫實驗報告。實驗后,要認真分析,總結實驗成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寫出反思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