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幾何教學;空間觀念;觀察;質疑;想象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60—01
小學幾何教學作為小學數學創新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使小學生理解和掌握幾何圖形最基礎的知識,并逐步形成幾何形體的表象,進而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據研究發現,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在某些程度上是受其心理因素影響的。小學幾何屬于直觀實驗幾何,學生對圖形的認識主要依賴于直覺觀察。由于學生對幾何圖形中最明顯、最突出的部分總是最先感知,因此,表現出偏重感知幾何圖形中明顯要素和單個要素的傾向。另外,學生根據掌握的圖形特征去辨別圖形仍是一個難點。因此,我們要根據小學生在認識觀念形成過程中的若干心理特征,研究相應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引導學生觀察
觀察是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使學生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其次,要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和好奇心;再次,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的目的和任務,選擇合理的方式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做觀察記錄。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還必須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把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主要建立在親自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等感知動作上,可以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切實建立起立體圖形的表象。
用發展的眼光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但卻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能使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開發和鍛煉。“紙上得來終覺淺。”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會理解深刻、印象久遠。例如,在認識“圓柱的側面”時,可先讓學生觀察實物,想象圓柱側面的形狀,然后再出示flash動畫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最后讓學生把圓柱展開來看一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他們對圓柱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認識。
策略二:鼓勵學生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一個問題需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分析、歸納等,是對原知識的提煉和升華,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質疑問難的時間和機會。它不應固定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之中,可在操作動手時、合作交流時、比較概括時……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宏觀調控,使教學內容的深淺難易和教學信息的多少疏密恰到好處,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質疑的時間,這樣才能充分誘發學生的主動完善、自我超越。 如,教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將正方形的特征“四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與長方形的特征“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相對比,就可以提出一個疑問:正方形是不是也是長方形?進而可以提出:長方形、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然后,再通過“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形狀的物體”的問題,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策略三:啟發學生想象
幾何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素材,引發學生進行想象,啟發學生思維。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我在教完圓的畫法后,設計了如下問題:學校籃球場的中心圓模糊了,怎樣能畫清楚?學生們通過討論,找到了用繩子、竹竿等解決的方法。這時,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市政府要在城市周圍建一條圓形的環城公路,如果你是施工人員,這個圓怎樣畫?霎時,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們都在思考、想象,不一會學生們便出示了各種答案:在城市中心位置通過發報機給停放在城市邊緣的坦克發信號,根據信號,開動坦克畫圓;用飛機邊飛邊撒石灰畫圓……顯而易見,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時,又有一些學生提出:在城市交通圖上,用圓規畫圓,凡是碰到建筑物就寫上“拆”,碰到河流就架橋,這樣就行了。此例,不失為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個范例。這樣進行教學就不會出現傳統教育的“滿堂灌”和單調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通過學生的再創造活動,讓學生更多層次、更靈活、更牢固地掌握知識,既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又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