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有效教學;策略;方法;教學目標;氛圍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39—01
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多種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時間和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課堂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而組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標準。
一、有的放矢,合理地揭示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靈魂。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強化目標意識。崔允漷教授指出:“預期的學習結果是教學設計時關注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學效益中可評價的那一部分。”一堂課的成功與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合理。合理地揭示教學目標,不僅可以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感知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而且能在后續的自學活動中做到方向明確,有的放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力求簡明扼要,層次清晰,并在廣度和深度上與教材及課程標準的要求保持一致。這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根本。
二、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效地參與課堂
課堂教學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因此,課堂活動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積極地營造一種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采取策略,實現最優化的師生互動。還要注重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為學生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在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過程中,盡可能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的次序按部就班地講授,會使學生既失去學習的興趣又無法滿足學生親身的探究體驗,這便是一種低效的教學。但如果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歸納、總結,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學生在討論、交流問題時教師要對學生實施適時適度的點撥和指導,這樣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學習狀態中,實現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參與式教學的轉變。
三、揚長避短,選用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
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的教法指導滲透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各種思維活動里,教要致力于“導”,服務于“學”,教學方法的設計必須體現:一是要依據特定教學目標的實現來選擇特定的教學方法;二是要揚長避短地選用各種方法,因為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助于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具有其獨特的功能和長處,同時也都有其內在的局限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自己的教學特長來選擇教學方法。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教學,只重視結果教學,忽視過程教學,不能著重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簡單可行的探究活動去認識化學科學的魅力,不能讓學生領悟怎樣從化學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身邊的世界,這樣就不利于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和紐帶,所以,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將會受益終身。
四、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實施個性教學
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了學習成績的不平衡。如果教師的教學只在一個層面上進行,勢必會使成績好的學生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而成績差的學生會學得力不從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為此,我認為在教學中采取個性教學,即對不同層次成績的學生在教學方法、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個性化教學是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并通過教學互動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對個人全面發展的企盼,同時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信息,實現知識、能力和人格的協調發展。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