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生;思想現狀;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12—01
一、學生不良思想現狀
1. 學生不良思想的共性問題。中學生對社會道德現狀存在著諸多困惑,進而導致道德判斷有偏頗,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有所脫節,成人世界的圓滑世故過早進入學生思想中,使學生少了些應有的單純,多了些過早成熟。
2. 學生不良思想的典型問題。無視《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學校、班級事務缺乏榮譽感,道德認識模糊,自由散漫; 對學習缺乏興趣,對未來、人生沒有明確目標,缺乏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偏離正常軌道,逆反心理嚴重;心理素質不穩定、不健康,不愿意誠懇地接受教育,自制力差,行為反復性大。
二、教育對策
1.進一步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體系。學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提高德育效果。分年級制定不同內容的教育目標,成立由主管校長負責的德育領導小組,層層落實,逐步向德育工作規范化管理的方向發展。
2. 抓師德、樹形象。構建學校德育工作的精良教師隊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校要從廣大一線教師著手,注重將師德培養同業務素質提高有效結合,提高教學基本功、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特別是在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上下工夫,打造過硬的教學本領,讓全體教師以良好的形象面對學生,進而熏陶、感化學生,形成良好的“向師”效應。
3.在全校學生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德育活動。由于學生群體的復雜性,所以應從多角度、多層面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首先加強常規教育,分層落實教育重點,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內容。其次,開展鮮明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活動。開展大型文藝演出、書法繪畫展、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第三,加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利用國旗下講話等活動,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道德責任感。第四,加強法制教育,把德育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現象。根據社會實際、學生實際,定期編發有關法律、法規、安全文明等宣傳材料;聘請“法制輔導員”和“法制副校長”,舉辦師生法制講座;發揮“校園之聲”廣播站的育人功能,結合學生思想、學習實際進行宣傳;每學期舉辦如“珍愛生命,拒絕毒品”、“相信科學,反對邪教”等宣傳活動。第五,以社會實踐為載體,注重實踐教育,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外實踐活動,使青少年在實踐中開闊視野、磨煉意志、增長才干,使青少年在社會大課堂中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第六,堅持對學生進行周民主評議打分、月匯總公示、期末劃等定級的評價制度,公開評價結果。
4.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指導。目前由于學校師資有限,還不能根據學生心理實際開設心理健康課,組建心理咨詢室,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但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思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為此,學校要抓住班主任這一德育工作主渠道,將德育任務細化到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由班主任在掌握學生思想變化的基礎上,采取各種方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實現家校之間聯系、預測、反饋和配合的暢通,爭取有效、科學、藝術地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同時,堅持每學期舉行一次德育論文交流活動,總結、交流成功的教育方法,并加以推廣。
5. 積極溝通,有效合作,力爭優化育人環境。由于社會上諸多不良風氣影響,使學校德育工作缺乏現實的支持。雖說社會有責任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但解決這一問題絕非朝夕之事。針對學生思想表現和思想實際中的問題,學校應與派出所等單位進行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力爭將社會不良現象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家庭是德育的第一站,無論家庭教育成功與否,學校都要重視與家庭配合,每學期定期召開不同層次的家長會,經常跟家長交流聯系。爭取與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到一致,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喚起家長的責任感,從而與學校一道擔負起德育重任,并且將德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