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自主學習;效率;學習興趣;教學語言;學習主體
〔中圖分類號〕 G62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34—01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自覺地投入,并能充分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將學生的“被動學習”改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綠茵場,故而如何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是值得我們長期研究的一個課題。
步驟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課堂上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那么任憑教師夸夸其談,天南地北,也是枉費口舌,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反之,學生如果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筆者曾遇到過很多因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與否而教學效果大相徑庭的個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以為大多數孩子都吃過花生,所以不必過多講解,學生應該能夠很容易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但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學生僅僅吃過花生的果實,很少見過花生的植株,結果很多學生對花生的想象與聯想不夠生動具體,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很不好。為了彌補前一節課不太理想的結果,課下教師搜集了很多有關花生植株的照片及其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幾幅照片帶到了課堂上。這下,同學們馬上產生了興趣,看到花生的果實不像其他植物的果實一樣掛在枝頭,而是生長在土中,他們對花生默默奉獻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所以,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生搬硬套地把知識灌給學生,而是注意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充分結合起來,那么課堂教學就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步驟二:把抽象的教學語言具體化
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采用口語化、具體化、形象化的語言。比如,在教學中,我們將“今天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改為“今天我們要學到哪些知識?”,這樣就具體了,學生在心理上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不是被動的完成目標任務的壓抑情緒。教學一年級《數學》中“數的分解”時,假如教師說:“10可以分為3和幾?”很多學生就會傻呼呼地望著教師不發言。如果改為:“籃子里有10個蘋果,取出來3個,還剩幾個?”學生就會異口同聲地說:“7個。”教師再問:“10可以分為3和幾?”這時,學生就能回答:“10可以分為3和7。”因為蘋果實實在在地浮現在他們的腦海里,他們學習的能動性和自主性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其實,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也不乏接受抽象知識的能力,關鍵要看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的。在上述教學實例中,同樣是一個“10可以分為3和幾的”問題,有具體物體的引導,問題就會很容易地得到解決,而僅憑枯燥的語言敘述,不僅費時費力,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具體、生動的語言往往能夠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步驟三:增強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他們接受能力的差異。授課后,有的學生可能很快就掌握了所教的內容,但有的學生可能還似懂非懂。教師應盡可能地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參與進來,自由發表見解,展開討論。對那些語言表達能力差或不喜歡發言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多說、多講,哪怕他們說得不夠好,講得不夠完整,都要給予鼓勵,那么下一次他們就會感到沒有負擔,從而不知不覺地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另外,如果教師能夠多注意、照顧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那么,這將不僅僅使這些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更好地掌握應該學到的知識,更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發展。
步驟四:讓學生當家作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僅僅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或者通俗地講,在課堂上,學生才是形形色色的演員,而教師只是幕后的導演。但導演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成敗。
自主學習非常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學習,也非常強調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在教完課程或解答完一道題目后,可以問一問:看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和解法。當有的學生想出一些不同的想法和解法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從而使學生在心理上充分地放松,并逐漸養成勤于思考,敢于發言的學習習慣。那么,自主學習的效率自然不言而喻。對于高年級學生,應該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增強自己的創造力。比如,在數學教學中,高年級會遇到一題多解的情況,教師應該表揚學生的每一種解題方法,即使他們的方法比較復雜,但這說明學生在開動自己的腦筋思考,在尋找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便是創新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