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留守兒童;現狀;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1(A)—0011—01
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轉移,在社會轉型和制度轉軌的過程中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最新的調查數字顯示,這個群體的人數已經增至5800萬。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思想道德和權益,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心理易出現偏差,性情孤僻。留守兒童年齡大都在14歲以下,正是處于身心迅速發育的時期,對社會以及自身的變化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一旦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表現出內心封閉、失落自卑、情感冷漠、脾氣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甚至叛逆或怨恨家庭和社會。
2. 行為問題較多,習慣差。留守兒童長期處于無約束和沒人引導的環境中,使得他們的生活無序,花錢沒有約束,交友沒有選擇,尤其女孩子正處在青春發育期,因為缺少正常的家庭溫暖而過早地談戀愛,有的則離家出走。
3. 學習成績滯后。學習成績滯后的學生多集中于小學四五年級至初三年級。不少留守兒童因為缺乏學習自覺性,上課不專心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上學遲到早退或逃課逃學。
4. 安全無保證,合法權益無保障。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性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女孩子早戀或懷孕的事例經常出現。在農村地區,多數孩子上學比較遠,安全隱患很大。
5. 違法違紀事例增多。留守兒童因為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文化侵害。如沉迷于網絡游戲,虛擬世界里金錢的擁有與支配投射到現實生活中,從而養成了好吃懶做、抽煙喝酒、談情說愛、打架斗毆的不良習慣。
二、對策與建議
1. 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無法替代的,家長要更新觀念,強化監護意識,認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切實保護好留守兒童的人身權和受教育權。環境決定教育,教育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出外打工的父母應當盡量多與孩子通信或通電話,與孩子保持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有條件時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團聚。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應盡到更多的撫養義務,同時也要多與老師聯系、交流,以便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成長和變化。
臨時監護人也要注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注意孩子的智力開發,保護孩子正當權益不受侵害。
2. 學校方面。因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在孩子年幼時無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使得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職責就幾乎落在了學校及老師的身上。學校要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制定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落到實處。中小學班主任要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關愛,使他們真正感覺到集體的溫暖,以此彌補家庭情感的缺失。對問題學生進行重點管理、教育和轉化,在學生中開展互助活動,解決他們的學習困難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挖掘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特長,幫他們確立遠大的理想。
3. 社會方面。加快城鄉經濟發展,解決就業問題是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人數的途徑。地方政府要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發展縣域經濟政策等契機,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經濟政策,同時以優惠的政策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到農村創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減少外出務工的人數,從根源上減少留守兒童的人數。
鄉村要從各方面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安全保障措施,婦聯、團委、少工委、文化等部門要積極履行職責,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權益。要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決定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規落到實處。
4. 政府方面。一是深化體制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異。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以及相關的教育政策法規與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一些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還沒有也很難擺脫戶籍等體制的制約。因此,要以戶籍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逐步給予農民工子女市民待遇。二是挖掘城市公立學校的潛力,取消借讀費等額外費用。制定相關制度,接收留守兒童在父母所在地就學。這樣會大大改善他們的教育環境,使其有機會在父母的照顧和監督下與城市孩子分享同樣的教育資源,分享城市更為文明的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三是法律監督。政府也應加強對留守兒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政策扶持。凈化學校周邊環境,加大對社會閑散人員的管理、教育、監督,積極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