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校園安全;學生傷亡事故;預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08—01
近年來,學生傷亡事故在全國各地頻發,各種意外傷亡已經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一殺手。為了防止學生傷亡事故的發生,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糾紛,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維護好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建設文明和諧的教書育人環境就成為當務之急。
防止學生傷亡事故發生的重要前提是樹立積極的防范意識,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上,樹立起全方位、綜合性的防范意識。
一、 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體系和安全工作長效機制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師生安全高于一切的辦學理念,實行學校安全工作考核“一票否決制”。首先,從思想上增強教育者的法律意識和保護學生的安全意識。學校領導在加強自我法律意識與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時,應對教師開展法律教育、紀律教育、安全教育和師德師風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法律知識,了解國內外特別是本地區已經發生過的學生傷亡事故的典型案例,使教師清楚地認識到傷亡事故的嚴重性以及防范的重要性。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開展教育工作,增強時刻注意保護學生安全的意識。其次,結合校情制定科學合理的安全工作規章制度,明確學校各部門和教師在校期間各個方面、各個時間段,甚至各個場合的安全工作職責,切實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特別要重視制定食品衛生、樓道疏散等各類安全應急預案和有關家長安全教育監管方面的制度,使安全教育與管理制度有效覆蓋到學生校內外的各個時段和各個方面。再次,形成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學校安全工作不只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責任,而是一項社會工程,需要社會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各級政府要成立由綜治、交通、公安、衛生、防疫、文化、城建、工商、勞動、司法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的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協調開展工作。這些部門要根據自身行業特點,明確學校安全工作職責,制定切合實際的學校安全工作方案,主動與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聯系,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定期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學校及周邊宣傳安全知識,指導安全活動,排查安全隱患,打擊違法行為,優化校園環境,為師生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加強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1. 高度重視學生安全教育。要充分利用墻報、校報、廣播、國旗下講話、班會、警校共建等載體,根據學生年齡和學習生活實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法規和典型案例教育。
2.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校可通過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條件的學校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聘任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積極引導和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疏導不良情緒,及時解決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使他們能夠經受得住壓力、挫折、失敗和困難,消除引發傷亡事故的主觀因素,避免因學生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傷亡事故發生。
3. 重視活動安全管理。學校組織的大型文體活動和外出活動要準備充分,一定要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要重視和加強學生體育鍛煉,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提高學生體質和反應敏捷度,杜絕事故的發生。
4. 要定期檢查教育活動場所和設施,提供安全衛生的學習環境。學校要定期檢查學校校舍、電器、教學儀器、體育器材等設施,保證學生的飲水、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各種疾病在校內傳播,保證學生實驗操作的安全和體育活動的安全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學校的監管力度,從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5. 開展學生緊急救護和安全避險、逃生教育,增強其抗拒災害的能力。學校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專題講座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和掌握緊急救護的基礎知識和方法,例如,可以請公安消防部門的干警來學校,為學生講解如何預防火災,以及一旦發生火災時逃生的方法。通過理論上的教育和實踐中的訓練,培養學生應對意外傷亡事故的能力。
6. 進一步完善學校安全法律法規。近兩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有150多名代表提出議案,呼吁盡快制定校園安全法。有關專家學者建議立法機關要進一步完善學校法律法規體系,通過立法明確學校在學生傷亡事故中承擔責任的條件、范圍,讓糾紛的處理有明確的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