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氛圍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43—01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這意味著:語文教學應時時處處洋溢著“美”。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語文的美呢?
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氛圍美
好的樂曲往往一起調,便扣人心弦。而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則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兩只鳥蛋》一文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清脆的鳥叫聲,并問:“同學們,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學生充滿好奇地聆聽后,欣喜地回答:“鳥叫聲!”“喜歡小鳥嗎?”“喜歡!”“猜猜都是什么鳥在叫?”“布谷鳥!”“麻雀!”…… “今天,咱們要學的內容和小鳥有關,想知道是什么嗎?”教師輕輕一點多媒體展示臺上的鼠標,大屏幕上出現了一棵大樹,樹杈上有一個鳥窩,鳥窩里靜靜地躺著兩只圓潤的鳥蛋。“多美的兩只鳥蛋呀!”“多好玩呀!”……美麗的畫面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教室里立刻傳出嘖嘖的贊嘆聲。“在這兩只鳥蛋身上還發生了一個故事,大家想聽聽嗎?”“想!”此時,在教師充滿神秘的話語和多媒體有效的輔助下,學生探究的欲望已被燃起,一個個急切地想要去了解這兩只鳥蛋的故事,教室里充滿了濃郁的學習氛圍。
多媒體輔助教學,體驗語言美
語言是語文的內核,是語文的精魂。高爾基認為: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生動。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用多種媒體引導學生去發現、品味課文語言的貼切凝煉美,形象生動美。如,《太陽》是北師大版一年級的一篇課文,是一首優美的兒歌,前四句用“跳”、“冒”、“叫”、“唱”這四個形象的動詞描述了太陽從大海上、草原上、山村里、森林里升起時的美麗畫卷,點明了人類和太陽的密切關系。雖然太陽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但從不同的觀察點看日出卻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的生活體驗,更不用說體會四個動詞的形象生動了。因此,教師先讓學生聆聽著美妙的鋼琴聲,欣賞太陽在大海邊、草原上、山村里、森林中升起的不同畫面,并討論太陽是怎么出來的,然后再結合原句,讓學生感悟“跳”、“冒”、“叫”、“唱”這四個動詞的形象生動。這樣,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一幅幅鮮活美麗的畫面,使得學生對文字有了準確的感悟,他們熱愛大自然和祖國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被激發了。
多媒體輔助教學,品味意境美
根據皮亞杰的教育理論: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語文課文中有些畫面的意境是很美的,但由于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尚沒達到一定高度,因而他們對美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膚淺的。這時,教師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可以啟發學生站在一定高度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與藝術境界。如,北師大版第七冊《月光曲》一文不僅語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極富感染力。當教學到:“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時,教師可適時地用多媒體播放“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畫面,并配以與月色海天、銀浪涌動的畫面相對應的《月光曲》輕松柔和、漸強明快、高昂激越、平滑舒緩的四個樂段,讓學生欣賞、想象。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地結合起來,多媒體與文字水乳交融在一起,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產生了無盡的遐想,深深地被貝多芬和窮兄妹倆美好的情感和那如夢如幻的意境所迷醉,因而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就輕而易舉了。
多媒體輔助教學,感受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領悟、交融。多媒體輔助教學,一定要成為教材最好的延伸與補充,去演繹黑色的文字演繹不了的“故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一文中“面對懲罰毫不屈服”這一部分時,教師先播放了一段動畫:普羅米修斯身纏鐵鏈,嘴角流著血被拴在懸崖上,天空陰云密布,令人膽戰心驚的閃電劃過天空,并傳來震耳欲聾的雷聲,雞蛋大的冰雹敲打著他的面龐,兇猛的大鷹在他耳邊尖叫,用無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體……學生們被這樣的場景震撼了。然后,教師說:“孩子們,這樣的苦難只是一天嗎?只是一年嗎?只是一個世紀嗎?不,一年又一年,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普羅米修斯忍受了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聲,決不乞求仁慈,決不對自己做過的事說一句懊悔的話。看到這些,你們想說些什么?”“普羅米修斯太偉大了!”“宙斯太殘暴了!” ……孩子們的情感被引爆了,他們或淚眼朦朧,或義憤填膺,此時,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深情朗讀,就會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