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村中學生;心理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15—01
中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的發育、心理的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學生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這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迎接這一挑戰,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我們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提升自身素質,營造平等的心理氛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生直觀的、活生生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治學態度、行為習慣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自覺,進行嚴格的自我監控,營造平等、溫馨的教學心理氛圍。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如果教師采取的不是居高臨下的批評,而是用溫和的語言和態度曉之以理,就不會出現與學生劍拔弩張的尷尬局面。
二、 熟悉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每個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處于身心發展特殊時期的中學生更是如此。學生都有各自的長處和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取下“近視眼鏡”看待每一位同學,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及時鼓勵和表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正視學生的缺點,鼓勵學生自己改正缺點,完善自己的人格。班上總有個別脾氣暴躁、缺乏禮貌的同學,對老師的批評采取對立態度,認為老師和同學輕視自己,有的甚至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對這類學生,教師除了正面引導外,還要幫助他們學會對情感進行控制和合理宣泄。
三、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個學生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關系時,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學生在廣泛的交往中可以體驗友情的美好,懂得協作的重要,同時也能促進他們心理和諧。所以,在教育學生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引導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增強集體觀念。如在體育比賽活動中,凡有本班同學參加的比賽,教師都要組織全班同學吶喊助威,尤其對自卑感較強的同學,更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并有意識地把活動的焦點集中在他們身上,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是班級不可或缺的一員,從而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二是引導他們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沖突,主動與人交往,以誠懇、公平、謙虛、寬厚的態度對待別人,容忍別人的短處和過失,從而與人和諧相處。
四、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的許多課程都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學科教學目標中應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
五、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構建和諧的心理環境
農村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知之甚少。他們大多不了解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因此,教師要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與家長交流,讓家長明白中學是一個特殊的階段,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師和家長攜手合作,共同構建一個和諧、文明的環境,才能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六、指導學生學習心理學知識,自我調節心情
學習心理學知識可以消除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從而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目的。如,學生了解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對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從而有意識地矯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良傾向,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青春期的知識,可以了解青春期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輕松度過青春發育期。其次,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知識以后,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如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還能對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有所幫助。因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學會了了解同學的心理,這樣便可以對不同氣質、不同性格的同學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發生,增進與同學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