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和諧校園;創新教師;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26—01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學校構建和諧校園,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教育規律的體現。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實施創新教育離不開教師,教師對人類精神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可見,實施創新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培養創新型教師。如何才能成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教師,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努力轉變觀念
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
曾記得一檔電視節目中記者將一張普通的紙揉成一團,來到一所幼兒園向孩子們提問:“你們說這是什么?”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是一個球”、“不對,像一個燈籠”、“不對不對,是一個恐龍蛋”、“應該是一個外星飛碟吧”……孩子們的答案出人意料且充滿創造性思維。記者又到一所小學進行了相同的采訪,孩子們的回答基本是“一張紙”。到了中學,孩子們扶著眼鏡,慢條斯理地說是“一張被揉皺了的紙”。還是同樣的問題,記者又采訪了大學生,大學生更有理性,說是“一張廢紙”!看了這樣的報道,我不禁深深感慨,孩子們創新能力的喪失在很大程度上與老師的引導有關。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人人是創造之人,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因而作為教育者只要不墨守成規,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并勇于實踐,就一定能成為創新型教師,為國家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堅持終身學習
抓住各種學習機會,看書學習,為自己充電。作為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獲取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新時代的教育則要求,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且是源頭活水,而且能把學生引到水源邊,讓他們學會自己取水。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學習觀念,堅持終身學習,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善于捕捉孩子們每一個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做一名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同時,教育主管部門還應加強創新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培訓,使教師們通過聽講座、學習參觀等方式掌握創新教育的宗旨、目的、重點、途徑和方法,掌握實施創新教育的技能,當然還要注意培訓教師,提高對新教具、新教學設備的使用能力。因為進行教育創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教師只有接受并運用這些新技術,才能把握時代脈搏,才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
精心設計教學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場所,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主陣地。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必須利用和把握好課堂時間,以最優化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以最大化的開發和發掘。要做到這些,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如我在教《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自主了解詩的大意后, 我說:同學們的腦海里此時或許已浮現出了這首詩所描寫的美麗景色,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并與自己腦海中的畫面作對比。請說說你有什么新發現?學生的興趣開始高漲,過了一會兒爭相發言。有的說:“我覺得長江南岸的景物應該畫得模糊些,詩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長江那么寬闊,他看到的江南景物肯定沒有插圖中的那么清晰。”有的說:“我覺得課文插圖中詩人頭頂上有兩只飛鶴不大妥當,應當把它去掉,改成一輪明月更恰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不但作了細致的對比,而且對課文插圖提出了意見和建議。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使學生勇于挑戰教材,不墨守成規,激發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另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互尊互愛”的和諧師生關系。在教學設計中要努力搭建起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公平對話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