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美育;藝術美;意境美;形象美;整體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44—01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美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并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新課改、新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在生活中體驗美。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
用活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師的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的語言比較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吸引力。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一般自然地與學生交融。
創設情境,感受意境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但是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那么學生則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所以,我們只有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制造氣氛、深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學《荷花》一課時,可通過多媒體畫面的展示和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學生邊聽邊想,仿佛自己“飛”到美麗的荷花池邊,那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它們千姿百態,清香怡人。
巧用插圖,感悟形象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于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由想象,在腦海中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審美和想象能力尚不發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他們很難想象出形象。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于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生意象整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寫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藥包……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單憑這樣的描述,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意象。教材以圖輔文,在凝凍的瞬間,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堅毅的目光,整體透出這偉大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因此,通過對插圖的欣賞,能使學生獲得對主人公整體的形象感知,從而理解他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品質,體會包含在其中的壯美和崇高,受到心靈的震撼,學會“真正用人性的態度對待世界”。
啟發想象,體味整體美
如果說理解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美。想象是將儲存于大腦的表象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意象(主觀把握了的表象)的過程。把文字轉化為意象的閱讀,一刻也離不開這一基本的心理活動方式。因此,在閱讀中,“想象力比知識還重要”。想象的觸覺伸得越長,由文字所喚起的意象愈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就愈生動、愈深刻。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其中凝凍著的內容融化開來,再造意象的整體,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學《長城》時,可以讓學生想象長城蜿蜒盤旋,橫貫萬里的壯觀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萬里長城的場景;想象修筑長城的工匠的繁重勞動;想象狼煙四起,氣勢磅礴的古代戰爭等。學生通過想象,再造了長城的意象整體,重現了凝聚在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當中的人的本質力量,理解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