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感恩父母;異性關系;民族團結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51—01
八年級《思想品德》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并吸收人類優秀的思想道德文明,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學生繼承傳統,感恩父母
大多數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在思想上容易與父母產生分歧,隔閡與沖突等代溝現象出現了。根據筆者在課堂上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進入青春期以后,成人感、自我意識與獨立性開始顯露,并迅速發展,和父母的關系出現重大變化,雙方的隔閡加大了,矛盾加深了。例如,學生認為父母不應該動不動就訓責他們。對此,筆者教育學生先反省自己,認真審視矛盾沖突的根源,教育學生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主動走近父母,體會父母為撫養他們付出的辛苦,并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從而理解父母、尊敬父母,與父母和諧相處。如在講授《走近父母》的內容時,筆者從“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開始,和學生共同將這首詩誦讀三遍,并聽歌曲《母親》《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學生感受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尊敬和體諒父母。
二、教育學生正確處理異性關系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處理異性同學之間的關系。如在講授《男生女生之間》的內容時,針對進入青春期的初中學生的“早戀現象”,筆者列舉了一個人人熟知的事例:農民會將幼苗上過早的開花芽摘除,為的是幼苗更加健壯地成長,將來有較好的收獲。另外,筆者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即通過課堂辯論會等方式使學生明白男女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和純真的同學友情是有益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當然,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畢竟不同于同性同學之間的交往,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煩惱,影響學習和人生。因此,要遵循“自然”和“適度”的交往原則,面對異性同學的“愛”、“求愛信”等感情問題要理性處之,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和適當的方式進行解決。對男女同學之間的感情問題一定要記住:果實到秋天才能成熟,不提前在春天采摘,否則嘗到的將是苦澀的滋味。
三、教育學生掌握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知識
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我國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歷史,黨和政府從政策和法律兩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等知識。例如,在講《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關于藏族的內容時,筆者運用課文中的知識使學生掌握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民族問題,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互助共榮的政策,并結合實際講了西藏在公共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有了跨越式的發展:率先在全國實行“普九”教育,國家對西藏初中生實行“吃、住、教”的“三包”教育,農村免費醫療、現代化的青藏鐵路等都說明了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心和支持。又如,在教學《共同的愿望》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香港、澳門回歸的盛典,講述了當年筆者的感受和體會,用事實說明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心愿,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審勢度時,與時俱進,促進了民族的團結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