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生物;統一美;對稱美;人格美;動態美;情感體驗;審美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63—01
一、從生物課程學習中感受美
1. 生物中的統一美和對稱美。在學習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規律時,我巧妙地用一句俗語提出問題:“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然后通過許多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生物之間的關系,結合科學家繪制的“能量金字塔”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感受到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和諧統一和均衡對稱的生物學美。生物的各種器官和系統在功能上是彼此配合與相互協調的,形態各異的脊椎動物有著驚人相似的骨骼,形形色色的生物與各自的生活環境之間有著奇妙的適應。這些都是多樣性統一與和諧的美學法則體現。
2. 生物學家的人格美。世界著名生物學家孟德爾、達爾文、沃森、克里克、袁隆平等,他們的國籍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但他們在探索生物界的奧秘中,處處都閃爍著人格美的光輝。在《遺傳的基本規律》一節的教學中,我首先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遺傳學有三大遺傳定律,為什么其中有兩個就是由孟德爾發現的?二是歐洲的三位科學家為什么沒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為重大發現提出,而是把30年前的孟德爾的成果重新推出?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本中有關介紹孟德爾的材料,經學生們認真閱讀和熱烈的討論,對這兩個問題都有了正確答案。讓學生們還感受到了科學家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不計個人名利的高尚品格。
3. 生物的結構美與動態美。在“綠色植物代謝”的綜合復習課上,我通過引導學生編制“水分代謝”、“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關系的網絡圖,學生除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間內在的聯系外,還能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學知識的結構美與動態美。同時,我還運用假設、實驗、數據、符號、圖解、標本、模型等因素,展示生物學知識獨特的結構和聯系,把學生帶進生物學美的意境,這樣能使學生從邏輯和形象兩個方面認識事物,既深化了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完成美的感知與積累,實現“真中顯美”和“以美啟真”的相互促進。
二、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美的感受
1. 感知生物親子之愛,感受關愛之美。在學習“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一節課時,我以獵豹等動物儲食行為為例,引導學生學習某些動物具有的優良品質,愛惜食物和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介紹幾種典型的鳥類哺乳類的育幼育雛行為,讓他們感受動物的親子之愛,母性之美。同時,引導學生深刻的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 ,不惜一切代價供給他們上學的良苦用心,使學生自覺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境,發奮學習,以優異成績報答父母,報效祖國。
2. 自然界的斗爭之美。學習了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后,引導學生運用該學說的觀點來解釋若干種生物的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等適應生存的現象的形成。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自然選擇學說”內在邏輯美的體驗,而且還能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透過生存斗爭殘酷無情的現象,全面地領略生物生存斗爭美的內涵: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展示了令人驚嘆的、至臻完善的和諧統一美。以美衍趣,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美感體驗,又必然激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更大的興趣。
三、鼓勵學生參加審美實踐,指導學生從事審美創造活動
追求美和創造美是生物學教學中實施美育的歸宿。經驗證明,如果只滿足于生物學美的感知和鑒賞,還不能達到培養學生具有審美創造能力這個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在學生感知生物知識和鑒賞生物的美學價值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愿望,鼓勵學生參加審美實踐,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如學習了DNA分子的結構后,我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制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架構模型,使他們從中得到遺傳物質結構美、多樣美、簡潔美的美學享受。同時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從而激勵他們在成功的嘗試中不斷追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