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板書;啟明星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61—01
板書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格外注重自己的板書,讓板書成為學生學習課堂內容的“啟明星”。
板書,就是在黑板上書寫教學內容。更具體一些就是教師在授課時將重點、難點、授課思路及符號形式在黑板上羅列出來。板書要求教師字跡清晰、工整,條理清楚、版面整潔、干凈,而作為語文教師還應該做到書寫美觀。筆者認為,凡是教師,書寫都應該達標。可事實并非如此,隨處可以見到教師授課時要么只是枯燥的口述沒有板書,要么有板書,但教師在黑板上寫的字可謂是“龍飛鳳舞”,有時甚至自己都認不清,更別說學生。這顯然是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樣的板書,剛開始,學生可能只是對這節課厭煩,隨后就會發展為對教師、對這門課程的厭煩,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最終的受害者會是學生,這樣的教師還怎么為人師表,還怎么教書育人,即使他才高八斗又有何用呢?
所謂“字如其人”,教師的板書可以直接反映其性格和人品,也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情緒和聽課效率。同樣,字跡優美的板書也能使教師自己心曠神怡,信心十足,將授課作為一種享受。優美的字跡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表現得更為活躍,這樣才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如果說板書的書寫是“門面”的話,那么板書的內容則就是實質的東西了。教師應該做到“表里如一”,二者同等的重要。教師為了求新、求巧、求奇,為了吸引學生眼球,為了突出“創新”二字,無所不用其極,為板書而板書,將板書搞成了花樣文章,忽略了主要問題,既浪費了時間,又沒能很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
一個真正好的板書設計,可用“啟明星”三字概括。“啟”就是具有啟發性。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板書應力求精要與美觀,達到醒目的要求,這樣才能對語文課堂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板書不是課文內容的翻版,更不是什么發明創造,無需在新、巧、奇上下太大功夫,只要能起到幫助理解、幫助記憶、啟迪智慧、引發思考的作用,就達到了第一個要求。也就是說,板書的首要要求是必須具有啟發性。
如《我與地壇》一文,共節選了兩節,內容可以說是龐雜而精深的,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有限的黑板上表現作者的全部思想脈絡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板書必須具備啟發性,只有這樣,才可以啟迪學生自己去解讀課文內容。第一節可板書“活法——一桌宴席,酸甜苦辣”,啟發學生將人生和宴席相聯系,酸甜苦辣俱全,才是真正的宴席,要啟迪學生思索人生的酸甜苦辣,啟迪學生思考史鐵生的人生滋味,最終歸結到活法,堅定了“活著”的信念。這個信念,是史鐵生的信念,也應該是所有學生的信念。這樣的板書,就具有啟發性。板書是使學生通過視覺而獲得知識信息的。
“明”就是明了。板書切不可故作高深,更不可故弄玄虛,而應簡單明了,一目了然。
如《我與地壇》的第二節,板書只用一個“孝”字足矣。即簡單,又明了,是深深的母愛啟迪了史鐵生的孝心,是史鐵生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孝心打動了讀者。“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盡領全文主旨。
“星”就是定盤星。板書不宜過雜,過雜則會導致主次不分,應撮其要,抓主旨,掌握文章的重點,文章的結構層次一般會以提綱形式出現,教師應將板書做到精煉概括能體現原作者思路的這一要求,這樣才能起到定盤星的作用。
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板書多從觸龍“說”的藝術入手,什么緩沖法、引誘法、旁擊法、直入法等等,但這都不是定盤星。定盤星是“誠”,是以誠感人,沒有這個“誠”把握平衡,“說”的藝術再好也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
再如《蘭亭集序》一文,板書可用如下形式寫出:
這樣,既啟發學生向高雅情趣靠攏,又簡明地點出了文章的主旨,還將“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與千古美文有機地融為一體,珠聯璧合,美不勝收。
可見,真正好的板書,一要有啟發性,二要明了,三要有定盤星的作用,如同“啟明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