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語文;作文教學;寫作興趣;修改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30—01
多年來,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雖然在不斷探索和發展,但步調還是較慢。面對作文,大多數學生表現出畏難情緒,不樂于寫作文,更不樂于修改作文,究其原因是興趣培養及方法指導方面還顯欠缺。
學生在完成初稿后便悠哉樂哉,好似大功告成。其作文質量便可想而知了,針對學生不喜歡修改作文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激發興趣及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去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并使之形成習慣呢?筆者認為應把握以下四點。
一、榜樣示范,激趣導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針對學生“厭改”這一情況,教師應利用閑暇時間多講些文學大家練筆的小故事。 例如,告訴學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代,白天寫詩夜晚讀書,顧不得睡覺和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也磨起了繭子,一首詩寫完進行反復修改,有時幾乎改得原詩一字不留。正是這樣,他的詩作才廣為流傳,贏得世人稱贊。又如:宋代文學家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一詩時,在“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光是“綠”字就經過反復推敲,修改了十多遍,最終才確定為“綠”字……以這種方式去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對修改作文產生興趣,鼓勵學生不斷修改,幫助他們取得進步。
二、授之以法,循序漸進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作文后,教師應引導他們主動參與修改,煉字煉句,使習作生動具體。筆者有以下建議:(1)要求小作者多讀幾遍底稿,對自己能發現的錯誤及時予以修改;(2)與同組伙伴互換作文,互相評改提出修改意見;(3)小作者根據同學間的意見正式修改習作,并將修改好的習作抄寫在作文本上并讓家長予以指導;(4)小作者將最后的作文抄在正式作文本上交給教師批閱。
這種做法,不僅提高了作文本身的質量,而且對整個作文教學都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一來培養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積極進取的學習習慣;二來增加了家長了解孩子學習的機會;三是彌補了教師面對批改時間不足的缺陷,這樣做很好地把學生、家長、教師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從而拓寬了作文修改的渠道。
這樣循序漸進下去,到了五六年級便可將優、中、差三類作文進行搭配發放,優秀生作文發給中差生,而中差生作文則發給優秀生,進行相互間地修改,使他們在修改過程中取長補短,這對每個孩子來講也都是一種促進。
三、展開評論,激活思維
小評論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青睞,這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學習現象。教師應每周抽出一節空堂課,向全班學生展示一至兩篇短文,要求學生做出評論。如:語句是否通順,意思是否明白,用詞是否準確……學生可在小練習本上動筆修改,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此期間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能夠提高其思維能力。由于形式靈活,可使學生在不斷思考與討論中明白,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作文就是展現真實的自我。因而不會再為寫不出華麗的詞藻而大傷腦筋,也不會為語言優美與否、結構緊湊與否而擔心害怕了。作文修改并不難,只要肯在字、詞、句的運用上多花費些時間,多進行一些思維推敲就能打破這種困境。
四、 品評日記,寓改于樂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原動力。堅持寫日記而不去修改,無異于給學生不斷增加一些包袱,使學生日記中的閃光點得不到挖掘、得不到欣賞,為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提供早自習或下午自習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得意之作讀給大家聽,再抽出好的日記作為參賽作品,張貼在學習園地中。在大家充分閱讀所有習作后,展開評比,由學生自己評其優劣,教師再加以點評,當場打分并在建立的積分小檔案中記錄下來。學期終評時選出“小作家”與“小小評論員”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這種做法,使得近兩年來學生寫日記的整體水平有了較快地提高,很多同學的習作在各類競賽中也都獲了獎,從而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
總之,教師應該用耐心和真心,用雙手開啟學生習作修改的興趣之門,在作文教學中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寫作文、改作文的同時享受到快樂,相信不久后那朵朵智慧之花就會在習作百花園中爭相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