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操作過程;板書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1(A)—0042—01
一、信息技術用得越多,課堂教學效果就越好?
恰當運用信息技術,能創造出一個有聲、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直觀化;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高效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那么,我們是否不管內容需不需要,都要生搬硬套湊些聲音、影像以體現信息技術的手段呢?例如,在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用課件出示了例題,接著讓學生讀題、合作、分析,最后把結果寫在黑板上就算完事。結果在練習同類型題目時,部分學生顯得生澀,一知半解。反過來,如果傳統地把這道例題寫在黑板上,教師引導學生在題目上圈一圈,畫一畫,分析出等量關系,再讓學生在例題上也圈一圈,畫一畫,效果比只用信息技術就差嗎?
新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在“輔助”二字上審視它,把它定義為師生之間傳授知識的橋梁,一種直觀有效的教學補充,不單純地把它演繹成課堂的主角,更不簡單地以信息技術應用的多少來判定一節課是否“現代”和成功。而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最佳點。一般情況是,處理動感較強的知識時,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具有優越性,信息技術占主導;而處理相對而言是“靜態”的知識時,應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就具有優勢,傳統教學占主導;或者是二者互補交叉應用,因時而異。
二、多媒體演示可替代動手操作?
毫無疑問,運用信息技術模擬演示能突出實際操作過程,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借助于觀察、比較、分析和綜合手段逐步把握知識的實質,從而正確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但信息技術能替代傳統的動手操作嗎?如,在一年級《11~20的各數的認識》一課中,有一位教師演示了一捆10個小棒的“整十法”計數,看起來比較直觀、簡潔,課堂進展流暢愜意,學生好像什么都明白,但鞏固練習時卻出現了夾生的現象,教師不得不回過來再演示,效果仍然不理想。相反,有位采用先讓學生動手捆一捆,擺一擺,再相互說一說,最后再用多媒體演示總結的老師,則顯得輕松,實效性更強。
“……智慧從動手開始”。尤其是小學生,內在的體驗常常是從動手操作完成的。因此,數學課中能動手操作完成的盡可能讓學生動手完成,必要時輔以信息技術演示釋疑,二者相互配合,從動眼、動口、動手多種器官協調活動入手,這樣的效果會更佳。當然,對于許多動手操作無法完成的內容,我們可直接借用信息技術模擬演示實際操作過程,如《圓的面積》中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很難想象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難以理解化圓為方的道理。
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省卻板書?
持這種觀點的人,過分相信信息技術的作用,從新課的導入、練習題的出示到作業的布置一股腦采用信息技術,忽略了傳統板書的必要性。如,在三年級的一堂課中,全程都是多媒體課件演示,黑板上只寫了一個算式。到課后小結時,教師的原意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可學生就是回不到主題,浪費了大量時間,最后教師只能自己總結。試想,如果教師當時有一個完整的板書,讓學生循著板書的蹤跡總結,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嗎?
多媒體課件對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加大信息、簡化板書、加快教學進度都有一定的幫助。但同樣是演示,板書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板書的作用是信息技術無法具備的,比如板書可推理、即寫即擦,隨時可補充、修改,既方便,又快捷。經驗豐富的教師經過精心設計,可將一節課的主體結構(課題、例題的分析、演算過程……)重點突出并保留下來,而且教師板書時也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留下了反思、反問的機會,下課前,還可根據板書內容作小結。其合理的安排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認知結構。
總之,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補充和發展,在當前的教學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只有清楚地識別它們的作用,努力尋找它和傳統教學的結合點,才能少走彎路,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