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本質問題在中、西方哲學史上曾引起了眾多的哲學家的探索。當今人學的興起又使其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而當代中國人學研究的成果與困境,更促使人們對人的本質問題及其研究方法進行反思。最重要的問題不僅不在于人的本質是什么,而且在于人是如何存在的,人怎樣在實踐中改變自己。
關鍵詞:人的本質;方法論;形而上學;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B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1-0213-02
一、人的本質問題的再次提出
正是歷史上對人的忽視、現實中對人的本質的訴求以及理論研究的迫切需要,時時催促我們去反思: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正如現代西方哲學家卡西爾在他的《人論》中說:“認識自我乃是哲學研究的最高目標”[1]。可是以往的人們對關于人的本質的研究多集中在對人的本質內容的規定上,而對關于人的本質的研究方法缺乏探討,結果使這種研究難以把握問題的真諦。對人的本質的追問,離不開對西方人學思想和中國傳統人學思想的重點考察。
縱觀整個西方哲學史,從古代到現代,人類一直不停地轉換視角,執著而頑強地思考著人的本質問題,旨在揭開困擾人類的人性之謎。當然由于時代發展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各個時代的哲學家的答案自然各不相同。有的哲學家站在自然主義的立場上,從自然界那里尤其是從動物那里,從人與動物的比較中尋找人類的身世;有的哲學家站在德行主義的立場上,從社會歷史上,尤其是從人類的理性中去探索人類的本性;有的哲學家站在宗教神學的立場上,從上帝神靈身上尤其從人類的原罪中探索人類的起源。面對人性問題,西方哲學家們苦苦求索了幾千年,至今還沒有一個完滿的答案。
在中國哲學史上,人的本質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關注,把人看做是先天基因生成和后天環境塑造的綜合生成性存在物。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最引人注目。
應該說,近三十年來,中國的人學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就人的本質問題上,中國理論界也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歸納起來,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第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二,人的本質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或實踐活動或勞動);第三,人的本質就是人的需要。上述幾種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和理論依據,從不同的角度看,他們都是合理的。若只承認其中一種,難免會陷入片面性。實際上這幾種看法具有內在聯系,可以綜合統一起來。人的本質絕不等于某個單個的因素,它是由現實的人的多方面因素組成的有機系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是一種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通過自己的能動活動特別是生產實踐活動作用于對象而不斷實現和滿足自己發展著的需要的存在物,這就是人的本質。”[2]
二、對人的本質問題研究困境之因的反思
中西哲學史上及當代中國人學研究的相關成果,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的本質問題的再認識,推動了中國人學的發展。但是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遠,特別是關于人的本質問題及其研究方法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們認為,人性之謎之所以難以解開,人的本質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哲學難題,關鍵在于很難達到客觀的和全面的自我認識,我們無法跳出自身來認識自己。“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其他人只能推測。”[3]以往的哲學家對人的認識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當然存在著客觀的原因(主要是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但更為根本的原因卻在于:他們思考和理解人的方式不同,即哲學思維方式不同,或更具體一點說是人的本質問題研究方法出了問題。
三、對人的本質問題研究方法的反思
在中國哲學史上,孟子以人的后天為善行為而推定人性善的研究方法,這只具有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況且,人的后天行為中也有作惡之舉。 荀子把人的本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否定人的自然欲求,本著為國家統治有利的實用主義傾向而界定人性,把社會的特性強加于人。此種研究方法得出的并非人的本質。即使在西方哲學史上,這些研究理路的影子依然存在。
將人與動物作比較的研究方法,是人性認識論中的常見思維定式,從中找出一些人類的特性,并由此來界定人的本質所在。但是僅靠這種比較是不夠的。因為人除了具有動物性的一面外,還具有超越動物性的另一面。更何況運用人與動物相比較的方法,只能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并不能將人與人區分開來。
即使綜合全面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考察的。它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缺乏必要的論證性過渡環節。邏輯學告訴我們:“種屬關系的詞項的內涵和外延具有一種反變關系,即一個詞項的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少。通過增加內涵使一個外延較大的屬詞項過渡到外延較小的種詞項。如果通過限制和概括所得的詞項之間不是屬種關系,那么這種限制和概括就是錯誤的。”[4] 我們不能隨意擴大“人”的外延,也不能縮小人的外延,更不能將原來不屬于人的本質的特性強加給人。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種加屬差的定義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這是一個由亞里士多德開創的相當管用的方法,它隨著亞里士多德的其他思想統治了西方人的頭腦達千年之久。運用這一方法,哲人們提出了“人是兩足無毛的動物”、“人是政治動物”、“人是締造國家的動物”、“人是理性動物”、“人是類存在物”、“人是會制造工具的動物”等等。舉不勝舉,不一而足。在這些提法中都以動物為“種”,是屬差的不同形成了對人的不同看法。這就說明“亞里士多德的方法用來認識簡單的事物是非常有用的,但“人”是這個世界上最特殊、最復雜的,我們不能再用認識“物”的方法來認識“人”。這種“種加屬差的方法”把人的屬性直接等同于人的本質,“沒有認識到人的屬性與人的本質屬性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概念,由前者到后者沒有一番思想的提煉和升華是不可能的。”[5] 況且邏輯學專家何向東教授也指出:“用種加屬差的方法可以給絕大多數詞項下定義。”[4] 這說明該方法不能給所有詞項下定義,它的局限性使之可能對人的本質問題無能為力。
一般而論,人的本質就是人所特有的、人之為人的特有屬性。但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由具有人的形體的自然人逐步轉變為一個體現人的本質的社會人的過程,是由非人轉化為真人的過程。“人的自我產生有一個從潛在的人到現實的人的過程,其結果便是使人成其為人。”[6] 可見,人之初只是“行尸走肉”并不體現人的本質,只是在社會化過程中成熟以后才體現人的本質。但是認識論告訴我們:現象是體現本質的現象,本質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任何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從現象入手來透過現象把握本質。顯然前二者相悖。然而,人的本質是在人的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中逐漸淡出顯現的漸進過程,這似乎與西方哲學史上的“存在先于本質”的觀點不謀而合,但也只是貌似神合。既然這兩種理論都不能解釋說明人的本質問題,那么我們只有另辟蹊徑才能前進。由于人在實踐中呈現的是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它是在現實中存在于歷史中不斷生成的,是在繼承既定社會生產力和人類文化文明的空氣中生存的。這樣任何單方面的概括都將是片面的,任何支離破碎的行為模式的推測及其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商榷和質疑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對中、西方哲學史上的人的本質問題及其研究方法的考察,覺察出了它們的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又對當今流行的比較的研究方法,綜合全面的研究方法、種加屬差的定義方法給予或然性的意見,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更不是持不可知論的觀點。只是想說明,哲學的主題已經由古代的本體論轉變為近代的認識論,又轉變為現代的語言學、人學,以及后現代的實踐哲學,哲學也要與時俱進,應聚焦當今世界的社會、自然與人。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7] 問題不僅在于人的本質是什么,而且在于人是如何存在的,人怎樣在實踐中改變自己。
參考文獻:
[1][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2]龔振黔.人的活動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25-27.
[3]夏基松.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何向東.邏輯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倪志安,侯繼迎.實踐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6]韓慶祥.馬克思人學思想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9.
Philosophically Think Deeply Again to Human Nature And It’s Research Way in Human Activities Research
CHEN Jiu-shuang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Kaifeng475004,China)
Abstract: Human nature ever aroused numerous philosophers’ explo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Nowadays, the rise about the science on person makes it become a hot and difficult point agai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chievement and predicament in studying the science on person impel us to review human nature and its research way.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not only lie in what human nature is, but also in how the people exist and how people change themselves in practice.
Key words: human nature;methodology;metaphysics;investigation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