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令已進入夏季。整個夏季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這六個節氣。《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這對我們整個夏季的養生很有指導意義。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隨之旺盛起來,活躍于機體表面。我國的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中有指導人們養生的至理名言“春夏養陽”,它是《黃帝內經》因時養生的重要法則。其精要是按照四時氣候,節氣的陰陽變化,自然界萬物生、長、收、藏規律來調養人體的“陽氣”和“陰精”。人的生命活動只有順應四時陰陽變化,從精神、飲食、生活起居等各個方面調理養護,才能使人體正氣充盛,精氣充足,健康長壽,充分體現出祖國醫學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防病原則。養,可以理解為調養和養護。春夏要注意調護人體的陽氣。
為什么說要春夏養陽呢?春季氣溫漸升,百花爭艷,春意盎然。然而春季氣溫處于上升時期,極不穩定,有時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所以,春季需要注意養護人體的陽氣。夏季,氣溫升高至極,由于天氣炎熱,在這樣的環境里,人們感到悶熱難耐,于是就貪涼飲冷,比如說空調大開,大量入食瓜果冷飲,使人體降溫,結果導致夏季感冒或急性胃腸炎。所以夏季也應注意不可過度貪涼飲冷,有經驗的老年人不用空調用蒲扇,不食冷飲而飲熱茶,一夏無憂。而貪涼飲冷的青少年常受夏季感冒、夏季腸胃炎的侵擾。您說這夏季不養陽行嗎?因此,春夏養陽也就合理了。
根據夏季養陽的原則及夏季發病特點,要做到:
A.預防胃腸道疾病。夏季人體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生理功能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如食欲下降,情緒低落,這樣抵抗力就會下降,同時高溫、高濕度的氣候又給病原微生物繁殖創造了條件,如果此時不注意保健,就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細菌性食物中毒、傳染性腸道疾病包括痢疾桿菌感染引起的菌痢、霍亂弧菌感染引起的霍亂、副傷寒桿菌引起的傷寒或副傷寒等。
夏季應該適當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的水果,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點醋,醋酸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將上述各種食物加以科學搭配食用,則可充分滿足心臟和脾臟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多食用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竹筍,各種豆類如綠豆、黃豆、蠶豆、紅小豆,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健脾養胃、滋陰補氣的食物有胡蘿卜、菠菜、龍眼肉、荔枝、葡萄、 花生、西紅柿。馬齒莧煮水喝也可防止痢疾、腸炎的發生。
B.預防中暑。中暑多半是在氣溫高過35攝氏度或在強輻射熱的條件下從事戶外活動、體力勞動,而無足夠的防暑措施情況下發生的,也可以在氣溫不高但濕度高、通風不良的環境下發生,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無汗、肌肉痙攣等。所以夏季要注意居住環境的通風,注意安排好作息時間,加強防暑降溫。特別要加強對老人和體弱多病者的保護,讓他們遠離高溫、潮濕環境。具有解暑功能的食物有綠豆、西瓜、絲瓜、苦瓜。還可以用六月雪、青蒿、藿香、木香各10克煮湯代茶飲。陽光下作業中暑者可服人丹、十滴水,感受寒氣而中暑吐瀉者可服藿香正氣水。
C.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范疇內,立夏之后所進入的夏三月,謂之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也就是說,天氣逐漸轉熱,植物生長到了茂盛期,相應在人體上,心屬火,主血脈,主神志,通于夏氣,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所以“心”的保健也就成為當季養生關鍵。具體措施,以低脂、低鹽、清淡飲食有利于心神養護,茯苓、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子等都算是養心安神的食物;隨著天氣的炎熱,養陰生津的食物如銀耳、西瓜,都有利于夏季養生。在其他方面,調節心志、靜坐閉目養神都有協調身心、平衡陰陽、安神定志的良好作用。因此,從初夏開始調暢情志,勞逸結合,及時補充營養物質,才是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才能安然地度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