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與補充,對孩子的成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輔助與延伸
孩子上學以后,學校教育對學生來說是主體教育,家庭教育起著非常必要的輔助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學校教育,不斷同老師溝通,及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對表現好的方面家長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時的贊賞,使優點得以強化、穩固;對表現不足的方面要及時查缺補漏,制定措施,實施整改。
家庭教育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所謂“養習慣,收成功”,尤其在小學階段,是形成良好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學習知識的本身,因為知識有可能過時,習慣卻要伴隨孩子終身。為此,我們堅持以下兩點:一是做作業的時間、場所要相對穩定,做作業時要嚴肅認真,不能走動說話,不能隨便發問,力求獨立思考。二是孩子學習時,大人也不能打擾, 讓孩子自己掌握時間,獨立完成作業,家長只對學習結果進行檢查。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調節與補充
從教育內容上看,學校教學內容統一、豐富、集中、連續,而家庭教育內容可多可少、可集可散、可連續可跳躍,正是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與伸縮性。如,孩子在用吸管喝奶時,我問他為什么能把奶喝到嘴中,從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對他講大氣壓的存在與作用;孩子在彈琴時,我問他為什么琴鍵能發出聲音,然后打開琴蓋,讓他觀察琴弦,使他知道物體震動能發出聲音的道理。家庭教育內容靈活多樣,教育形式不拘一格,能夠培養孩子多動腦子、認真思考的優良品質。
從教學目的上看,家庭教育可以以獲取知識為目的,也可以以開發智力、培養品質、陶冶情操為目的。比如,禮拜天帶孩子到野外,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陽光、萬物生長的氣息,了解莊稼的生長規律、農民的辛勞。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到各地參觀旅游,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獲取人文歷史知識,培養孩子欣賞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操。這樣以靈活的教育方法及鮮活的教育場景,對孩子實施良性的刺激,使學習知識的過程變得輕松愉快,不知不覺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拓寬了視野。
家庭教育——興趣培養的搖籃
興趣是持久的、內在的學習動力。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興趣?我想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應該給孩子“自由空間”。孩子只要有了學習的自由,就容易產生學習興趣,否則,就很難有興趣,因為興趣都是內生自發的,它必須有一個發生、成長的空間,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這樣的空間,所以,在實施家庭教育時,家長要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正是這個“距離”才使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間。“距離”要求家長一定要豁達些、大氣些。例如:孩子做作業時,我們不作過多的要求,只是對較嚴重的問題要提出來;對待孩子的考分,只是關注但不強求,考得好給予表揚鼓勵,考不好也不批評,但要幫助他們查找原因。其次,應該盡量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快樂是培養興趣的必要條件。要讓他體驗到做事的快樂,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難度適中,既不能太難,又有一定的挑戰性;二是要能嘗到事情做成后的甜頭。例如:孩子解開了一道難題或是考了一個好分數,我們都會故意有些夸張地表示對他的滿意,告訴他現在是小收獲,只要持之以恒,將來定會有更大的收獲。不失時機的激勵和獎勵,讓孩子明白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獲,為孩子營造寬松愉快的環境,使孩子學習著、快樂著,健康地成長。
總之,要把孩子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家庭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我們每個家長必須不斷學習,用“心”關注,注意方法,做一名負責任的無愧于孩子的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