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國家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人口生育處于無序狀態。在人們的心中存在著“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傳統觀念,使得人口生育一度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每家少說有兩三個孩子,多者八九個,一度造成了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局面。
我清楚地記得,1974年我小弟出生了,他是父母的第五個孩子,當時我雖然幼稚,但已經懂事,我真不希望母親再生了。當時,我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全家僅靠父親那點微薄的收入過日子,母親則從早到晚在地里干活,根本無暇顧及我們。我心想,難道父母不懂得人越多,花銷越大,糧食越不夠吃,他們越勞累的道理嗎?1977年,母親又給我生了一個小妹妹,當時我非常生氣,也不知道該如何向他們表達,我只有不理他們,跟他們慪氣。母親當年似乎已經看穿了我的心思,多年后她對我說:“如果早實行計劃生育,你們就不會那么受窮挨餓了。”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打破了陳舊的生育觀念。在幾代領導人、幾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高度重視下,從最早的“人口問題”非抓不可到確定為堅定不移的基本國策,幾度探索,幾度實踐,歷經酸、甜、苦、辣,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控制人口增長的道路。
在我的印象中,計生工作者個個精明能干,能說會道,非常會做群眾工作。我心想:長大了,我也要做個計生工作者。
我的女兒是1991年出生的,當時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周圍的家庭絕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們的生活條件和我們小時候有著天壤之別。
有一次,我給女兒講我小時候常吃窩窩頭的事,沒想到,孩子搶過話頭說:“窩窩頭多好吃呀,我愿意吃。”我一下子不知說什么好了。是的,他們沒有處在那個環境,不能理解父母那代人為什么有那么多兄弟姐妹,更不能體驗父母所說的生活艱難是什么樣子。如今,女兒已經是一所重點大學的大學生了。當她拉著我的手乘坐公共汽車,見到老人就讓座時;當她在醫院看到有人急需血液,一個箭步沖上前,拉起袖子讓醫生抽血時,我百感交集。人們經常問我:“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說:“其實,我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學習的。如果說有所感悟,那就是我很幸運遇上了計劃生育的好政策,是計劃生育給了我和孩子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去不斷成長,使我有機會享受充滿樂趣的生活。”
時至今日,我到雙河社區唐河管委會從事計生工作已經有5個年頭了。5年來,我在社區計生工作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有的只是和風細雨,有的只是踏踏實實的奉獻……
在我們小區,曾有一個這樣的家庭:男主人是協解(協議解除勞動合同)職工,因糖尿病并發癥造成兩次截肢,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妻子細心照料。因治病欠下外債6萬多元,夫妻倆整日愁眉不展。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為他們申請辦理了“低保”,并向上級部門逐一匯報;社區領導還親自到他家慰問,為他們帶去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2000元困難補助金。我知道,雖然低保金和補助金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可對于他家來說卻是杯水車薪。
從那以后,一有時間,我就會組織計生協會會員到他家幫忙,如:量血壓、修桌椅、磨刀、換煤氣罐等。夫妻倆總是被感動得淚流滿面,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太謝謝你們了,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們這個家就完了。”
在和已婚育齡婦女談話時,我經常會說,生孩子大家都會,育孩子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不僅要養好孩子,還要教育好孩子,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人。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孩子各個時期的發育特點、心理特征,針對不同情況進行科學的教育和指導。
如今,雙河社區的計生工作已牢固樹立了以人為本、優質服務的理念,把心系計生戶、幫扶困難戶貫穿于計生活動的全過程,緊緊圍繞保障、安居、致富、親情四大工程開展了一系列幫扶與優惠政策,使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優先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使群眾在親身感受中轉變了婚育觀念,增強了參與支持人口計生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計生工作中,盡管我也遇到過不少不順心的事,但相對于我對計生工作的熱愛,那只是九牛一毛。時間的磨煉、群眾和領導的支持,讓我從一個不懂計劃生育的外行成長為一個受群眾擁護的行家里手。從事計劃生育工作讓我品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更感謝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伴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