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
他是中國文化界的“諍友”
他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
2010年6月25日,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老人走了,藝術大師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畫卷,去了遙遠的天堂。
“油畫民族化”的實踐者
吳冠中,別名荼,1919年生于江蘇省宜興縣。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被五彩繽紛的藝術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20世紀40年代,吳冠中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50年吳冠中婉拒了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的挽留,回到祖國。吳冠中終生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他的畫作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畫展;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這是該學院成立近200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此殊榮;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冠中教授“榮譽文學博士”頭銜;2007年8月,他出版了《吳冠中全集》。吳冠中的畫綜合了西方畫與中國畫之精髓,用筆簡練,詮釋自然之美……同時,吳冠中的作品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價格屢創新高,在翰海2010春季拍賣會上,他的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以5712萬元人民幣成交。
畫壇上的魯迅
吳冠中的家是個小四居,幾乎沒什么裝修,與平常人家無異。稍有點區別的是,房內擺上一些藝術品,讓這個家不言而喻充滿了藝術氣息。他物質生活追求是低點,藝術創作是高點,對于藝術,他覺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給那些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提醒:熱愛美術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養,但是你真的要成為畫家,成為一個藝術家,不那么簡單,沒那么多人都成為藝術家。因為,要成為藝術家的條件太復雜了,除了要功力,要學術經驗,還要痛苦。
魯迅是吳冠中追隨的“精神之父”,血管里融了他的血,品格上附了他的魂。“說真話、講真話是魯迅給我的影響,我用幾十年的人生去實踐這一點。”從初中起,吳冠中就喜歡魯迅,他一輩子都想說真話,但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他才有了說真話的機會。在200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耕耘與奉獻——吳冠中捐贈作品展”中,就有其“精神之父”魯迅的形象出現在作品《野草》中。吳冠中說:“魯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講過‘3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當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么比較。我講的是社會功能。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少一個魯迅,中國的骨頭要軟得多。”
吳冠中有鮮明的個性,豁達開朗,心直口快,對人對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敢講真話,從不敷衍塞責、隱諱觀點。1979年,吳冠中當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在第一次理事會上,吳冠中對“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開火:“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這樣的第二,永遠是第二,藝術永遠上不去。我說,這個看法有問題,應該辯論。”整個會場竟沒有人敢接他的話茬兒。
會議結束不到兩周,吳冠中看到報紙上出現了批判自己的文章。“從藝術觀點到人身攻擊,什么都有。”他回憶道,“幸虧作協開會,作家們也提了同樣問題,否則我肯定有苦頭吃。”不服氣的吳冠中把自己多年對美術的思考寫成了《繪畫的形式美》、《關于抽象美》等文章,在《美術》雜志發表,在美術界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2007年3月,身為全國政協常委和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88歲高齡的吳冠中懷著對藝術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全國政協文藝小組會上就文化體制改革問題當著分管文化的中央領導的面,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的“美協、畫院就是一個衙門,養了好多官僚,是一群不下蛋的雞”,呼吁取消美協、畫院,建議對畫家實行“以獎代養”。這一下,又刺中了少數人的痛處,他們不是正面地去理解一位老藝術家的真情善意,而是無情地攻擊。意猶未盡的吳冠中,后來寫成了《獎與養》,延續了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改革美協、畫院”、對畫家實行“以獎代養”的思考,話題還涉及美協、畫院民間化,美院擴招,公正評獎等。
吳冠中就是吳冠中,為了藝術,他敢說敢當,矢志不移,對自己的藝術也十分苛求。針對社會上“大師”滿天飛,“國字號”遍地跑的陋習,吳冠中提出“破除中國畫的圍墻”之主張。“國畫”這個名稱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周恩來總理批評過,他當時說:“記得幾年前,我們在慶祝齊白石先生的生日宴上,我就說過‘國畫’的說法有些不合適,好像‘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好像別的畫就不是國畫。我是很愛好國畫的,但我對國畫這說法感到它有獨霸思想,我是不贊成的。”
在藝術上求新,在思想上求真,這就是吳冠中。他說:“人到晚年不講真話,將來一輩子遺憾,永遠遺憾。歷史上講了假話的人,一輩子遺憾,到晚年再不講真話,就沒有改正余地了。”他在很多方面和魯迅一樣,對中國藝術現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別人不敢說的問題他頗有不說不快的勁頭。他獨立的思考、自我的反思,以及對藝術和制度的獨到見地,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實在可貴。
走在滌蕩藝術靈魂的路上
吳冠中曾有“中國最貴畫家”之說。盡管他的作品拍賣價居高不下,但是他對自己稍有瑕疵的作品,從不肯輕易出手,而是忍痛銷毀,令人驚異的是他恰恰在作品走紅時銷毀行動更強勁。
吳冠中的一生上演了無數的燒畫事件。20世紀50年代,吳冠中創作了一組井岡山風景畫,后來他翻看手頭原作,感到不滿意,便連續燒毀。此后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國后畫的幾百張作品全部毀壞后燒掉。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也全部毀掉。此舉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吳冠中對這一豪舉給出的解釋是“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他說:“作品表達不好一定要毀,古有‘毀畫三千’的說法,我認為那還是少的。”
在燒畫的同時,吳冠中對偽作更是毫不含糊,為了心中至高無上的藝術不受污染直至對簿公堂。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公開賠禮道歉。最終,吳冠中勝訴。此后吳冠中不停地與偽作做斗爭。
為何眼里揉不進沙子?藝術家應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吳冠中這樣告誡人們。
眼見自己的作品在拍賣市場行情越來越好,吳冠中卻一反常態將作品捐贈給了各大美術館。“藝術是無價的。天價與我無關,都是藏家轉來轉去。好的作品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我要把好的作品留給國家。”在吳冠中看來,最好的歸宿就是讓作品回歸人民。“我的作品是屬于人民的。而藝術也只能在純潔無私的心靈中誕生。”他自己清醒地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人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盡可能地留下來,留在美術館,讓后來人有所參考。
吳冠中在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女兒”嫁出去,給自己的作品找個歸宿。樸實的一家人沒有更多的話語,他們用理解和行動支持吳冠中的捐贈決定。吳冠中幽默地說:“現在我的‘女兒’已經嫁得差不多了,還有幾個有點丑。”他表示,不會把作品當做遺產給子女,而是要給博物館。“藝術家有國籍,作品沒有國籍。我希望全世界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但我不愿給這樣一些博物館,他們把我的作品放在倉庫里爛掉!”
生前,吳冠中曾感喟“生命是個價值過程,在過程中完成價值就可以了,不非得痛苦地活那么長(不可)”。
吳冠中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學術旗幟,是當代中國藝壇的奇觀。在中國水墨繪畫方面,他力求推陳出新;在油畫等藝術形式上他努力創造民族特色;在核心處卻又秉持中國人特有的“詩意”、和“心象”來相通。他在這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和優秀品質,是他留給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藝術遺產。
旗幟不倒,精神永存!吳老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畫卷。其言其行其藝,是另類,是孤品,留下一幅耐人回味的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