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頤養天年。但你知道嗎?人之所以會生病、早衰,與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優劣密切相關。
2010年3月,《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國際會議在中國深圳舉行。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攜手對人類腸道中的細菌進行“基因普查”的結果顯示,人的腸道內“居住”著1000~1150種細菌,平均每個人體內約含有160種優勢菌種,這些細菌整體擁有330萬個基因,約是人體自身2萬個基因的150倍。正是由于這些種類繁多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生共榮,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構成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成為保護人體健康的忠誠“衛士”、抵御疾病侵襲的天然屏障。
然而,腸道不是銅墻鐵壁,如果不注意自我養生保健,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作息無規律,不愛鍛煉,饑飽無度,喜吃膏粱厚味,沾染吸煙、吸毒、酗酒等陋習,亂用藥物,過重的精神壓力等。種種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到腸道正常運作,導致微生態環境失衡,可使腸道提前老化,致使疾病叢生。尤其是濫用抗生素等藥物,將雙歧桿菌、乳桿菌等有益菌群殺得片甲不存,大腸桿菌及腐敗性細菌等有害菌群便會乘機大肆生長繁殖,興風作浪,產生眾多毒素。腸道內硫化氫、氨、酚、靛基質等有毒物質增多,這些毒素、毒物被吸收進血液后,會對心、腦、肝、腎、消化道、皮膚等重要臟器造成致命的傷害,引發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便秘、慢性肝損傷、消化道癌癥、肥胖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血管性癡呆、風濕性關節炎、腎功能障礙、月經失調、不孕癥、痔瘡、痤瘡等多種疾病,危及健康和生命。
既然腸道內環境的正常與否事關健康和生命的安危,那么,怎樣才能讓腸道“青春永駐”呢?
一是平衡膳食常吃粗糧。一日三餐的飲食應做到粗細、葷素合理搭配,尤其是要常吃谷類、薯類、豆類、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在結腸中或吸收較多水分,增加糞便的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加快糞便排出,并帶走結腸中的腐敗菌。膳食纖維還能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活動,加速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
二是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每天喝2000~2500毫升白開水,是最自然、最健康,也是最直接的清腸方式。堅持每天清晨起床后喝一大杯溫開水,就等于給腸道洗一次澡,起到沖刷潤滑腸道,稀釋糞便,清除垃圾毒素的作用。
三是摒除不良陋習。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摒除吸煙、吸毒、酗酒、飲食無節、暴飲暴食、喜吃高脂肪食品、過度享受安逸等陋習,這樣可以保護腸道內環境免遭傷害,確保身體安康。
四是堅持適度的體能鍛煉。各人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來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如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等,并持之以恒。還可常做俯臥撐、揉摩腹部、腹式深呼吸等,都有助于增強腹肌,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和有害廢物的排出,有利于保護腸道內菌群平衡,防止腸道老化。
五是要有一顆平常心。在人的消化道的內壁、胃及大小腸中的組織細胞皮層中,有一個非常復雜的神經網絡,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能傳遞很多感覺和知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稱為“腹腦”,也是人的“第二大腦”。長期壓力過大,過度緊張、焦慮、抑郁、惱怒等諸多不良情緒,均可使胃腸道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導致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失調。因此,要學會調控和駕馭自己的情緒,保持一顆淡泊寧靜的平常心,對維護腸道內環境的穩定大有裨益。
六是不亂用藥物。生病吃藥要請醫生開處方,不要擅自去藥店購藥服用。對感染性疾病,不可隨意用抗生素類藥物,必須樹立“殺菌+促菌”的微生態治療新觀念,“抗菌”的同時要關注人體微生態環境,以“促菌”來調節微生態平衡,這樣既能達到抑菌、殺菌,又避免了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