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冬棗的生育特點,苗木繁育及棗樹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病蟲害綜合防治和貯存保鮮等技術要點。
關鍵詞:冬棗;苗木繁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5.104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0-0111-03
冬棗果實近圓形,平均單果重15-19g。最大單果重約30g,果面有紅暈,完全成熟后果面赭紅色,果實皮薄肉脆,果肉較厚,細嫩無渣,味甜略酸,品質極佳,果實含有人體需要的19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其Vc含量是蘋果的70倍。冬棗因其有較好的口感和極高的營養價值深受人們的青睞,并贏得廣泛的市場。
冬棗適應性廣、抗逆性強,但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生長的環境、氣候條件有一定的要求。了解和掌握冬棗對外界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要求,才能制定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為其創造適宜的外部生長環境條件,達到提高產量、提升品質的目的。
1、冬棗生長的環境條件
1.1 溫度
冬棗生長期對溫度反應比較敏感。春季氣溫達13-15℃時地上部分開始萌動,抽枝、展葉和花芽分化則需17℃以上的氣溫,氣溫達到19℃以上出現花蕾,日平均氣溫達到20℃左右進入始花期,22-25℃進入盛花期?;ǚ郯l芽為24-26℃,低于20℃發芽率明顯降低。果實迅速生長期要求24-25℃以上的溫度。落葉后的休眠期中,冬棗有很強的耐寒力,在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達9.2℃,冬棗樹正常開花結果,未發生凍害。
1.2 光照
冬棗喜光性強,光照強度和日照長短直接影響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生長和結果。樹冠頂部、外圍和南側的枝條受光充足,比其它部位發育好、結果多。栽種過密造成樹冠郁閉,影響分生側枝,且棗頭和棗股生長發育不良,葉小而薄,色淺,成為無效枝葉。冬棗樹對光照要求較高,只有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才能使植株生長健壯充實,坐果率高。
1.3 風
冬棗樹休眠期抗風力較強,生長期中抗風力也較強。在花期多風沙地區影響授粉受精,易導致落花落果,果實成熟前大風,易造成“風落棗”。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所以,建園時對多風危害地區,要注意防風林帶的設置和營造。
1.4 雨量
棗樹對多雨濕潤和少雨干燥的氣候都能適應。在年降水量1000-1200mm的南方,有棗的名產區;在我國北方的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等省,年降水量400-600mm,則為棗的特產區,且品種多、品質佳。冬棗栽培區域的年平均降水量以400-600mm為宜。
1.5 土壤
冬棗同其它棗樹一樣,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不論平原、山丘地、沙土、黏土、低洼鹽堿地均能適應。對土壤酸堿度適應性也廣,pH值5.5-8.5的土壤均能生長。冬棗產區的土壤多為堿質土,pH值8.0-8.5。但以生長在土層較厚、較肥沃的壤土地為佳,其長勢、豐產穩產性較強。
2、栽培技術
2.1 苗木繁育
冬棗育苗可采用酸棗核育苗培育砧木,通過嫁接成為冬棗。具體方法是首先選用發育好的酸棗果去掉外皮。于12月初選背陰處挖坑,酸棗核用水浸泡兩晝夜后與沙土混合放入坑中,其上覆蓋草席保溫催芽,春季發芽后分批播種。一般株行距為5cm×30cm,播后澆水覆土,待出苗后及時除草、施肥、滅蟲,苗高20cm左右時打頂。冬棗一年四季均可嫁接,當年育苗可于翌年春季選直徑0.5cm以上的苗木進行嫁接。嫁接采用劈接法,選擇健壯、充實、芽眼飽滿、無病蟲害的枝條作接穗,在苗木離地10cm處進行嫁接,接穗成活后來年即可定植移栽。
2.2 定植
冬棗同其它果樹一樣,地上與地下部始終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狀態,為了增加枝量,使樹冠盡早成形。冬棗定植時應開挖1m3的大穴,每穴施入優質有機肥50kg,磷酸二銨0.5kg。選用壯苗,苗高在1.5m左右,根系應有側根5條以上。定植時表土與有機肥均勻混合,填人根系周圍,按常規法定植。但應注意栽植深度,不可過深或過淺,覆土厚度應在根頸以2-3cm處,定植后澆透水,進行樹盤覆蓋,目前冬棗栽植密度大多采用3m×4m,666.7m2栽55-60株。
2.3 肥水管理
2.3.1 早施基肥果實采收后至落葉前,每株施人人糞尿40-50kg或腐熟雞糞,并加入鈣鎂磷肥1-2kg。
2.3.2 巧施追肥促長肥:萌芽前每株施尿素0.5kg。
保果肥:幼果期,樹齡在5年生以下,株施尿素或者專用復合肥0.5kg;樹齡在5年生以上,株施尿素或復合肥0.5-1kg。
促果肥:在8月上旬果實膨大期,樹齡在5年生以下,株施復合肥1kg;樹齡5年生以上,株施復合月巴1.5kg。
根外追肥:6月中旬開花期噴0.2%-0.3%的硼砂溶液。8月份至9月果實膨大期噴0.2%-0.3%的磷酸二氫鉀2~3次。采果后噴0.5%的尿素1次,延長葉片生長期,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營養積累。
2.3.3 灌溉冬棗園全年灌溉2-3次,分別在萌芽前、開花前和果實膨大期進行。
2.4 整形修剪
冬棗密植園常采用的樹形有小冠疏層形、紡錘形。
2.4.1 小冠疏層形定干高度80cm,主干50-60cm,樹高2.5-3m,主枝5-6個;第一層主枝3個,層內距10-20cm,每個主枝上配備2個側枝;第二層主枝2個,主枝上不配備側枝,層內距10-15cm,第一到第二層間距90-100cm;第三層主枝1個,層間距50-60cm。
2.4.2 紡錘形定干高度70cm,主干50-60cm,樹高2.5-3m,骨干枝10-15個,骨干枝上不著生側枝,骨干枝間距15-20cm,同側骨干枝距離50cm。
2.4.3 冬季修剪進入結果期,及時疏除徒長枝、競爭枝、細弱枝、病蟲枝,回縮下垂枝、骨干枝上延長枝,衰弱下垂時,用背上枝換頭,使骨干枝角度保持70°。及時培養更新結果枝組,維持健壯生長,延長結果年限,
2.4.4 夏季修剪①開張角度:將枝條角度開張在70°左右,并使相鄰枝條不重疊。②摘心:對新生棗頭和過旺的二次枝進行摘心,新生棗頭保留4-6個二次枝摘心,對需延長擴大的棗頭留30cm左右摘心,二次枝保留6-8個棗股摘心。摘心在開甲以前完成。
2.5 ?;ū9?/p>
除正確進行施肥、修剪外,應配合以下措施提高坐果率。
2.5.1 開甲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在棗樹盛花初期進行,開甲寬度隨樹齡、干徑而定。一般3年生0.2cm,4年生0.3cm,5年生0.5cm,最寬為直徑的1/10;旺樹寬,弱樹窄,3年生以下的幼樹、過弱樹不開甲。開甲后葉片少發黃,25天左右愈合,表明寬度合適;開甲后35天未愈合,表明寬度較大;開甲后最好涂藥防蟲,并補噴0.3%-0.4%的尿素或300 mg/L的稀土溶液,開甲部位在樹干基部30cm以上逐年上移。
2.5.2 花期噴赤霉素(GA3)在初花到盛花期噴1-2次10-20mg/kg赤霉素溶液。8月上中旬的果實膨大期,噴赤霉素1-2次,增大果個,推遲成熟。
2.5.3 花期噴水開花期遇到干旱,每隔2-3天,于傍晚葉面噴水。
2.5.4 棗吊摘心棗吊在20cm處摘心。
2.5.5 疏果6月中下旬進行疏果,一般幼旺樹每個棗吊留1個果,中庸樹每2個棗吊留1個果.弱樹每3個棗吊留1個果,其余的果全部疏除,以減少生理落果。
2.6 綜合防治病蟲害
避免或減輕病蟲危害是提高冬棗品質的前提條件。冬棗樹病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病蟲害發生前或初發階段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各種抑制病蟲害的因素,創造不利于病蟲發生及危害的條件,以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為基礎,以生物防治為核心,根據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和危害特點,科學合理地運用化學防治方法,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確保棗果質量符合相關標準。農業防治包括選育抗病蟲苗木、科學定植植株、合理修剪改善棗園通風透光條件、剪除病蟲枝、清除枯枝落葉、刮樹皮、涂白、翻樹盤挖蟲蛹蟲繭、地面覆蓋秸稈、科學施肥等措施;物理防治是根據害蟲的生物學特性使用糖醋液、樹干綁草繩、頻振式殺蟲燈和黑光燈等方法誘殺害蟲;生物防治有人工釋放赤眼蜂、保護利用瓢蟲、草蛉、捕食螨等天敵、土壤施用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蟲、棗步曲、棗粘蟲等害蟲以及利用性外激素誘殺或干擾成蟲交配等措施;使用化學藥劑應作為防治病蟲害的補充手段,而不宜作為主要或唯一措施來采用,允許使用生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和低毒有機合成農藥,有限度地使用中等毒性農藥,搞好預測預報,有針對性地適時適量用藥,未達到防治指標或益蟲害蟲比例合理時不用藥,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此外,有條件的棗園可采取果實套袋,使棗果既不受病蟲危害和農藥污染,又保持果面潔凈著色好。
2.7 采摘與貯存保鮮
2.7.1 防止采前落果采前6-8周,連噴2次20-30mg/L萘乙酸,可有效防止冬棗采前落果。
2.7.2 適期采收由于冬棗成熟期不一致,故應分批采收,一般在棗果半紅時采收,避免冬棗過分成熟,影響貯運。采收時人工采摘,保留果柄,輕拿輕放。采摘分級同時進行,按分級要求分別依次采摘,采摘的同時剔除蟲果、病果、傷果、畸形果。采收成熟度對冬棗貯藏壽命影響較大。在初紅果期(著色25%左右)采收最耐貯存;在全紅果期(著色100%)不耐貯存。以貯藏為目的的應在半紅期(著色50%)采收,以加工為目的的在初紅期采收,短期貯存可在全紅期采收。
2.7.3 注意消毒入庫前對棗庫及裝棗用的容器等進行消毒。采摘后的冬棗消毒后,直接放在鋪好保鮮袋的貯藏箱中,不再另行分級,可直接入庫預冷,預冷后直接封箱碼垛。
2.7.4 控制溫度、濕度成熟度不同的冬棗要求貯存的溫度有差異,一般半紅果應在1-2℃,全紅果應在0-2.5℃,初紅果在0-1℃。
2.7.5 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冬棗對二氧化碳敏感,不易全封閉貯存,適宜的二氧化碳含量在2%-4%,含量高于5%加速冬棗氧化褐變。在冷藏條件下氧氣控制在3%-6%,一般用0.05cm厚的PVC打孔袋包裝,可避免二氧化碳中毒,同時可保持袋內的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