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馬牌輪胎邀請,我前往德國漢諾威,參加了“非洲夏日”的產品體驗活動。期間,我從這個德國廠家的歐洲品牌經理那里聽到個“好消息”:為了讓消費者對輪胎的優劣有更清晰的認識,歐盟將“油耗、安全和噪聲”通過分級的方式標準化,并從2012年11月份開始,強制要求所有在歐洲銷售的輪胎必須張貼相關標識。
說到“標識”,其實并不陌生。國內所有白家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上,早已張貼了“能耗標識”。依據它,你就能酌情選擇更省電更高效的產品。相似地,從今年1月1日開始,我國也強制要求所有在售輕型車張貼《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從而在買車之前,消費者就能對每款新車的油耗有直觀的認識,避免了“誰用誰知道”的“后知后覺”。同樣,輪胎性能的優劣也急需“透明化”。
提起輪胎,很多人都知道它黑黑的、圓圓的,沒有它車就走不了,但要問這里面的門道,知之者甚少。說實話,7、8年前,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同樣不了解輪胎,以至于家里的車都跑了快9萬公里,輪胎補了又補,就是沒換過。相信很多人都與我的經歷一樣,覺得輪胎沒啥大不了,便宜、耐用、不經常被扎就好了。
但實際并非如此。一款高性能輪胎也是現代科技的濃縮,研發周期可達3~4年,毫不亞于一款新車。別看都是橡膠做的,不同輪胎間的干濕地抓地、制動距離、滾動阻力(油耗)、路噪、轉向響應等性能的差別十分巨大。
在輪胎的15個主要性能中,歐盟“精選”了對技術要求最高的“滾動阻力”、“濕地制動”和“行駛噪聲”作為衡量指標。其中,前兩者采用簡單的A-G分級(A為最好,沒有D級),而后者為“小中大”3級,并注明噪聲值。
A級的滾動阻力意味著對汽車的油耗影響為“0.00”,也就是低于0.005L/100km,G級則是大于0.15L/100km,相差30倍;而A級的濕地制動距離要比F級(無G級)足足短了18m,相當于4~5個車身長度,瞬間決定安全與否。輪胎性能的優劣,就此變得明朗起來。
此外,在歐美,萬力、三角、回力等自主品牌的輪胎銷量甚佳。歐洲執行“輪胎標識”,也不排除給這些廉價貨“揭短”的企圖。但與中美輪胎特保案的無理取鬧不同,此次統一的分級標準提供了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有助于促進自主品牌的技術升級。
德國人還透露,至今市場上還沒有達到AA級的輪胎——歐盟為他們設立了更高的目標。所以說,輪胎性能的透明化,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對輪胎廠家,都是“好消息”。
同時,馬牌輪胎認為即便有了“輪胎標識”,《汽車與運動》所堅持的輪胎測試仍然對終端消費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在國內擬定類似的輪胎標識規則之前,我們堅持不懈的“輪胎測試”,與每年一度的“駕趣輪胎評選”,將是您甄選輪胎的最佳標準。從此,選擇輪胎不再霧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