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讓世界矚目的階段,所有國際廠家都迫不及待地沖進來分一杯羹。可是中國的汽車消費后市場卻依舊是波瀾不驚,似乎大家都忘記了這么一塊更具誘惑的大蛋糕。而這款市場中本該最有活力的玩車族群,也似乎沒有任何的激情,這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其實,這種情況也是頗具中國特色的。因為中國的汽車制造業尤其是轎車制造業,從一開始發展就引入了合資廠商,同時自主品牌的發展非常緩慢,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好轉。而縱觀世界上其他國家,玩車族群的繁榮無一例外都是基于本國汽車廠商的飛速發展。
或許有人不相信這個觀點,那就讓我們看看玩車族群曾經輝煌一時的日本;再看看如今玩車族群如火如荼的東南亞和澳大利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是因為國內廠商自身實力強大,占據了絕對壟斷地位,使得進口汽車一直在市場中處于稀缺地位,而主要的進口車型也都局限于高性能車型和豪華車型。這樣一來,一些具有玩車愛好的消費者出于對進口車型的追捧和喜愛,便樂于通過后市場的改裝來實現國產品牌對于進口車型的復制或者超越,所以造就了一度活躍的玩車族群。
而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則都是因為貿易壁壘的保護,進口汽車和合資車型因為價格昂貴而少人問津,自主品牌占據了市場的壟斷地位,但在整體性能上又不及進口或合資車型,這也讓玩車族群找到了可以模仿和改裝的目標,從而讓整個汽車后市場變得活躍。
反觀中國的汽車市場,由于合資品牌從一開始的大舉進入,加上自主品牌發展又極為緩慢,讓整個汽車市場都被合資及進口品牌壟斷,而出于產品戰略的考慮,合資及進口品牌也很少國內推廣和銷售高性能車型,這使得消費者一度沒有什么可以追捧的對象,也自然沒有了模仿和改進的目標。這樣一來,玩車族群自然就沒有了發展和繁榮的基礎。
如今自主品牌雖然已經開始發展,但是合資及進口品牌又開始在產品價格方面擠壓市場,使得自主品牌的產品提升空間大大縮小。最為重要的是,目前自主品牌還沒有在性能車型上走出成功的一步,而合資及進口品牌已經加大了性能車型的投放力度。此消彼長之下,玩車族群都選擇了合資及進口品牌,喪失了改裝和提升的愿望,自然也就沒有了激情。
可以說,隨著自主品牌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玩車族群必將迎來活躍的一天,中國的汽車消費后市場的火爆也必會出現。但這都要取決于自主品牌究竟什么時候能占據中國汽車市場的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