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于2004年前后就開始關注我國歷代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和回流,并且將依法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作為一個法律課題進行研究和探討,曾于2009年代表中國律師團赴法國巴黎追索圓明園流失銅獸首,目前兼任“全球國寶追索及維護國家尊嚴華人律師團”首席律師,該團體2009年3月在西班牙馬德里宣布成立,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家跨國性的國際律師組織。由此他被稱為;“訴訟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第一人”。在此次采訪中,劉洋為大家解讀了我國當前有關海外回流文物和藝術品的相關法律。他認為,現在要避免海外回流“成為洗白非法文物的一個手段”,而如果藏家“買到贗品,應通過法律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權利”。
《收藏·拍賣》:當前回流文物大概分為幾類?
劉洋:國外的合法回流文物大概分為六類:一為歷代的貿易產品,例如很多元青花在土耳其博物館;二為世界各國的來樣訂貨,例如洋瓷或者叫克拉克瓷器;三為政府機構和官員的禮尚往來;四為來華人士帶走的紀念品,五為人口遷徙攜帶的文物藝術品;六為政府未有明令禁止流出的文物,以前的文物商店就是典型的代表。這六類作品屬于合法買賣,也屬于合法回流,在中國購買力超過西方之后自然會回流到中國。除去這六類之外都為非法之物,不能稱其為回流,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追索,目前國際上大概有3000人左右持有中國的文物,他們也將目光主要對準了中國,所以中國的買家要密切關注他們,同時也要保持克制。
《收藏·拍賣》:目前國內針對海外回流文物和藝術品的法律制度的現狀是什么?
劉洋:面對目前越來越火熱的海外回流題材,國內的司法界還沒有反應過來,回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沒有受到國內司法界應有的重視和注意,而且國內法律制度空白,缺乏可操作性。最近拍賣行業制定了《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今年7月1日開始生效,與《拍賣法》相互補充。當拍賣中引起的糾紛無法用《拍賣法》與《合同法》解決時,完全可以用此來確定拍賣行是否盡到了應盡的義務。
《收藏·拍賣》:海外回流涉及的國外部分會遇到什么問題?
劉洋:目前這個問題開始顯現出來了,海外回流目前成為洗白非法文物的一個手段,洗白分為兩種:真洗白和假洗白。“真洗白”是將在國內通過非法途徑例如盜挖獲得的文物偽裝為工藝品或者夾帶在大宗商品中走私到國外,然后利用中國寬松的進口政策再進口到國內,這樣的進口文物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假洗白”就是將贗品帶出國外然后再進口到國內送到拍賣市場拍賣,因為帶有海關火漆同時又在拍賣市場上出現,這樣的贗品的可信度也就大大提升了。
《收藏·拍賣》:前一段時間拍賣的林風眠作品真偽也遭受了一些爭議,這其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應如何處理?
劉洋:目前所有的拍賣法和相關法律包括新出臺的規程,對買受人都缺少保護,這是很遺憾的事情,我特別關心此事,因為制定法律的人往往不是行業之內有利害關系的人,制定法律的人沒有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且客觀事實上也很難制定明確的法律,因為一旦讓拍賣行承擔瑕疵保證的責任,拍賣行的拍賣風險無形中就擴大了很多,所以目前來說相關法律的制定還是不太現實的。
類似事件如果拍賣結果發生在內地,適應的是國內法。如果是國內的買受人到香港進行競拍,發生因拍假或者假拍而造成的侵權行為,在選擇法院時可以選擇被告的注冊地法院,也可以選擇侵權行為所在地的法院,另外還可以選擇侵權結果發生地所在的法院。例如在境外買到一件贗品,然后在中國大陸進行鑒定確認為贗品,則被認為侵權結果發生在中國大陸,按照國際私法的“密切聯系”原則,侵權結果發生地也有權力受理,因此我們就可以在大陸的法院進行起訴。
《收藏·拍賣》:萬一買到贗品該怎么解決?
劉洋:如果真的出現了問題,就應該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權利,與拍賣行進行交涉直至最終提出訴訟。我認為在進入拍賣之前,除了在預展期間帶上自己的專家朋友把關之外,如果拍賣公司不能進行瑕疵保證,可以要求他們出示委托人的委托合同,有些拍賣公司的合同中有要求委托人進行瑕疵保證的條款,如果這樣就可以繞過拍賣方,直接將委托人作為被告來起訴。當然拍賣行要作為本案的第三人,因為拍賣行對法律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如果認定作品為贗品,拍賣行也是要返還傭金;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拍賣方與委托人雙方都有瑕疵保證條款,這樣的情況就要更加小心謹慎;第三種情況就是雙方都沒有瑕疵保證條款,但這樣的情況一般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這樣那就可以將雙方都進行起訴。
而且我認為中國的合同法也可以引入到拍賣案件的訴訟機制中。按照合同法,如果受委托人和買方出現爭議,受委托人有義務將委托人的信息告知買方,否則受委托方要承擔責任,不管是否有委托保密協議,依照合同法的規定必須暴露委托人。如果拍賣行沒有盡到對拍賣品進行真假篩選的義務,也不受免責條款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