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畫家惲壽平贊賞說,此畫“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疤煜录焉剿沤裢聘淮骸!睜t火純青的紙本水墨技法,匠心獨運的神思妙筆,使得這幅《富春山居圖》成為從富春江下游兩岸真山真水真景色中提煉出來的經典杰作,被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畫成之初,黃公望即題款送給無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而開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歷程。當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想不到此話一言成讖,不幸言中:明成化年間,此圖由沈周收藏,請人題跋,卻被其子藏匿丟失,旋即于市上高價出售,沈周難于較真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其后,此圖輾轉于藏家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藏家吳洪裕得之后珍愛至極,他在病危臨終之時,令家人“祭酒以付火”,“焚以為殉”。他拚盡全身最后一點氣力吐出一個“燒”字后,用昏花的雙眼,含著兩行渾濁的老淚,最后一次“欣賞”了他的寶貝。當家人把畫付之一炬,烈火頓時吞噬著他的“至愛”時,這個愛畫如命的人慢慢閉上了眼睛……就在此時此刻,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從人群里猛地竄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偷梁換柱,搶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可是,畫雖被救下,卻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長一短兩段,畫起首一段已燒去,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1652年,此畫傳到吳家子弟吳寄谷手里后,將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不露剪裁拼接痕跡,這就是《剩山圖》。而原畫主體部分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于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后來乾隆帝得到的《無用師卷》。至此,稀世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被分割成《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兩部分,身首各異。《無用師卷》為清廷收藏,原藏于北京故宮,1948年底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運至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則流落民間,康熙八年(1669)為王廷賓收藏,后輾轉于藏家,湮沒無聞。至抗戰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建國后,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得悉此事,多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勸其歸藏國家,又請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吳湖帆被至誠之心所感動,終于同意割愛,于1956年捐贈浙江省博物館,于是,《剩山圖》成了“鎮館之寶”。(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