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明萬歷皇帝進貢兩座自鳴鐘始,以此揭開中國皇家和貴族官宦對珍奇鐘表乃至西洋文化的興趣和接納。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鐘表有其特別際遇——方面,它作為橋梁,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初,便天衣無縫地銜接中西兩個世界上流社會對其驚人一致的喜好趣味,另一方面,它作為載體,蘊含各式裝飾藝術和審美情趣,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在中國,各種用料珍貴、工藝精湛、式樣奇巧的鐘表爭奇斗艷,濃縮著18世紀以來歐洲和中國鐘表制作和裝飾藝術的最高水平;在歐洲,當鐘表業歷經幾個世紀的延續發展后,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則在時鐘的風格和裝飾細節上顯現出來:經典的英倫鐘,德國黑森林鐘,法國孔泰鐘,或者是西班牙的銅鐘,皆因承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傳統而散發著不同氣質。
歲月荏苒,天體輪轉,在相隔近半個世紀后,一批散發著獨特氣質的古董鐘重又印入我們眼簾,每個都飽含故事,時光飛揚雋永,不知它們會在新的國度,被怎樣的主人尋獲,繼寫傳奇光陰!
責氣十足 英國“詹姆斯(Jamesy)”落地鐘
時間:約1775年
產地:英國
材料/式樣:桃花芯木鐘柜/傳統英式
作者:James、Whitworth Lussley
機芯/構造:8個月機芯/格雷厄姆擒縱
尺寸:205cm×43cm×22.5cm(高×寬×厚)
證書:德國默比耶博物館真品證書
本款18世紀英國經典的英式桃花芯木落地鐘,尺寸為31cm×31cm的方形銅制鐘面上是銅鑄的拱肩和鐘面圈,中部有精致的鏨刻。17世紀中期至侶世紀,落地鐘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的階段,體態優雅且更加精準的落地鐘歷經英倫貴族文化的浸淫,得到歐洲權貴們的推祟。值得一提的是,該鐘采用制作過程異常復雜的“8個月機芯”,為盡可能減少機芯運轉時的能耗,每個齒輪都經特殊天平精細測量,以保證自身360向度上的重量均衡,每個齒都經手工精心打磨,工藝堪比故宮博物院藏“鋼鍍金寫字人鐘”。該鐘為格雷厄姆式擒縱機構和長擺,單錘重16千克,配腸線和滑輪、無報時裝置;鐘面中間的細孔分別顯示月相和日期、藍色不銹鋼指針。鐘面標有“Jams whitworth Lussley”《參照《世界鐘表大師》,G.H.BAILLIE著,1951年第三次印刷,1953重印,第341頁記載:“James Whitworth Lussley,約1775年”),對于高端藏家而言,此款貴氣十足的英式桃花芯木落地鐘應是其收藏品位和深度的體現。
交融見證“中國戀人”鎏金銅鐘
時間 約1835年-1845年
產地 法國
材料/式樣:鎏金銅鐘/法式
機芯/構造:法式8天發條驅動機芯/錨式擒縱機構
尺寸:45.5cm×36cm×10.5cm(高×寬×厚)
證書:德國默比耶博物館真品證書
17世紀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教士將這個東方古國介紹給西方。中國這個非基督教國家的古老文明的存在首先動搖了基督創世的學說,打破了歐洲文化至上主義的偏見,并最終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經久不衰的“中國風”。
這臺鎏金鐘的上方有一對“中國戀人”,他們之間放著一個首飾盒。鎏金鐘的底部有各種中式風格的紋飾,側面展現的是中國戀人在幽會時釣魚和彈唱的快樂景象。法國人充滿了浪漫的想象力,他們認為東方的“郎情妾意”也會像他們那樣親密無間并互贈戒指,就連服飾也中西結合充滿了自己的想象,這就是歐洲人眼中的“中國風”。真希望他們也能讀懂《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從而了解“授受不親”的東方含蓄。文化認知上的差異在這臺鎏金鐘上可見一斑。
“中國風”還表現在對中國優秀傳統技藝的崇尚。鎏金是形成于我國春秋時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這種工藝傳入歐洲后大受追捧,鎏金鐘成為十八、十九世紀歐洲貴族或富裕家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西方皇室常以鐘表為國禮,饋贈諸國,彰顯工藝之精湛,機構之巧妙。我國明清兩朝,即有他國使節以鐘表為國禮以饋贈,其中不乏有大量精美的鎏金鐘。
該鐘采用法式8天發條驅動機芯,錨式擒縱機構,絲線懸掛鐘擺,雕刻銀色鐘面,半點、整點報時:機芯刻有序列號:“L 917”。本臺鐘約于侶35年至1845年在法國制造,是一款工藝和藝術水平都極高的作品。
奢華典范 德國“wH”英式音樂壁爐鐘
年份 約于1880年-1900年
產地 德國
材質/式樣 橡木/傳統英式
作者/公司 WH公司
機芯/構造 8天均力圓錐輪機芯
尺寸 42.8cm×28cm×16.5cm(高×寬×厚)
證書 德國默比耶博物館真品證書
大部分黑森林鐘都有公司或制造者簽名,鐘內的一塊銅板上刻有:“WH Sch”(參照《德國鐘表工業辭典》2005版,第604-606頁,wH公司成立于1830年,專門制作高品質機芯,1884年后制作英式機芯,1937年后公司停業)。WH公司(WinterhalderHofmeier)簽名的鐘一直受到眾多收藏者青睞,該品牌是19世紀晚期全歐洲最重要的德國木鐘制造商,也是能夠占領英國市場的極少數歐洲大陸品牌之一,其木鐘質量勝過同期英國本土的許多作品,秉承了德國人一貫的嚴謹作風,WH是毫無疑問的19世紀末歐洲一流品牌。
這便是wH專為英國市場制作的一款壁爐鐘,質量優異,橡木立體浮雕繁復細致,迎合著英國貴族文化的奢華。銅制鐘面上有羅馬數字指示時間,銀色鐘面圈,拱形鐘面,鑄銅拱間裝飾,黑色鋼制指針:整點報時。含提手后鐘柜高度:48cm。8天均力圓錐輪機芯,錨式擒縱機構。
這是臺問鐘,拉動伸出鐘外的細繩,便可報響。兩個輔助鐘面分別顯示“8套鈴鳴音”或“4音簧鳴音”,及走時的“慢-快”調整,這種以表盤的形式設置“止鳴”及“快慢”調節裝置,現在已經不常見了。除獨立的報時音錘和盤簧外,報刻則可以在另有的“4音盤簧”和“8音套鈴”間選擇。早在14世紀上半葉,均力圓錐輪的問世使利用盤繞彈簧作為計時器的原動力變遷實用起來。雖然作為動力源的彈簧非常緊湊,但張力大小仍隨著彈簧拉緊程度而變化。均力圓錐輪是一種圓錐形的槽輪,它用來補償計時器主發條彈簧變化的張力。旋轉彈簧的圓桶通過一根弦或鏈條與均力圓錐輪相連。當主發條完全上緊時,弦拉的是均力圓錐輪較窄的一頭,這時力臂較小,產生相對較小的力矩。隨著時鐘運行,弦逐漸被拉回圓桶。為了補償主發條彈簧減小的張力,繞在均力圓錐輪上的弦的直徑就隨之變大了。這樣,無論主發條彈簧的張力怎樣變化,傳遞到計時器齒輪上的力保持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