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Hinduism)是印度本土占統治地位的正統宗教,前身為婆羅門教,約公元前9世紀形成,尊崇吠陀經典,奉行種姓制度,主持祭祀的婆羅門(祭司享有至上特權,崇尚“梵”(宇宙精神)“我”(個體靈魂)同一。后來印度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某些教義和各種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和生殖與毀滅之神濕婆。印度教神廟群遍布印度南北各地,比佛教寺院更加宏偉,北印度的奧里薩和卡朱拉霍是印度教神廟的兩大中心。德干地區從整面峭壁中開鑿出來的埃洛拉石窟凱拉薩神廟,被譽為世界建筑雕刻史上的奇跡。印度教神像也比佛教造像更加奇特怪誕,變幻多姿。南印度朱羅時代的銅像《舞王濕婆》被羅丹譽為“藝術中有節奏的運動的最完美的表現”,標志著印度教青銅造像的頂峰。印度教崇尚宇宙精神,印度教藝術遵循本土的文化傳統,通過建筑、雕刻等藝術形式對印度教教義進行圖解。印度教藝術以神廟為中心。神廟體量大而富于變化,是宇宙生命的象征。附著于神廟的雕塑,以印度教諸神雕像為主。古代的藝術家們用繁冗的裝飾性、豐富的想象力和夸張的動態感等藝術手段表現諸神,超凡怪誕的形象取代了佛教藝術中平易近人的普通人造型,給印度教藝術蒙上了一層超現實的神秘主義面紗。借著上海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以及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古印度文明:輝煌的神廟藝術”展,本刊為讀者呈現這批展現印度教神秘雕塑藝術的珍品。
1 舞王濕婆像
銅含金,高67.8cm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公元9世紀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布拉德利女士捐贈
與毗濕奴一樣,濕婆亦為印度教主神之一。濕婆的崇拜者將他視為創造、控制和最終毀滅宇宙的無上之主。不同于毗濕奴的化身降凡,濕婆呈現各種法相,其相永恒常在,尤以舞王相最廣為人知。朱羅王朝時期(公元9-13世紀),舞王濕婆在南印度極為盛行。這尊雕像展現濕婆跳“極樂之舞”之態,類似的塑像幾乎遍布印度南方神廟。在一圈火焰光環之內,濕婆所跳宇宙之舞深刻展現了他的五種活動:創造、維護、毀滅、隱跡、顯跡。每種活動皆由其手姿或手中法器加以表現。印度教頌歌對此多有稱頌,《齊丹巴拉姆神廟經文集》中便有這樣一首:“濕婆我主!你執鼓之手,生天地千世萬靈。你高擎之手者,護覺與不覺之造物。你舉火之手者,化生生世世。你立地之足者,棲羈于輪回之倦魂。你抬起之足者,則賜敬你者以永樂。此五種者皆濕婆我主之神力。”濕婆上方右手中所持小鼓(達摩羅)代表創造。他以此鼓敲擊出舞蹈之韻,暗含創造之律。他所創造的世界,在一些文獻中被稱為“幻像之境”,眾生陷于輪回之中,不見真諦,但亦因此各自演化為獨特的存在。濕婆抬起的雙手,一手作無畏勢撫慰眾生,暗示庇佑萬物,另一手高擎圣火。此乃祭祀之火,知識之光,亦是劫末毀滅宇宙的烈焰。他腳下所踏侏儒阿跋摩羅代表疾病與無知,執迷于虛幻塵世的人即是如此。濕婆的踩踏意味著摧毀無知與執迷而獲得解脫。他抬起之足指向上方,則預示著救贖的希望。舞蹈時向兩邊飛舞的發辮也是舞王濕婆像的造型特征之一。此像立于橢圓形仰覆蓮花座上,花座與方形底座鑄為一體。兩邊有圓環,方便宗教游行時將塑像固定在肩輿之上。
2 微型神廟
灰色片巖,高102cm
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公元19世紀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公元600年至1200年間,南亞地區修建了數以千計的印度教神廟以供奉神祗,尤以毗濕奴和濕婆神廟最為典型。在神廟中安放神像時,需舉行特定的儀式將普通的塑像化為真實存在的神靈,其中最關鍵的儀式被稱為“波羅那波羅帝釋陀”,意即為神像注入神性與生命氣息。由此,神像便不再是塑像,而升格為神靈本身,甚至也就有了為世人所認可的具象化身,成為現世之中可供人膜拜的對象。這意味著他不僅可以享用果品、香花與食物的供奉,亦能接受和享有土地、金錢和歲入的供養。甚至的財產還無需向王室納稅。這一切使神廟成為社會中的權力的中心。神廟和掌控祭祀的上層婆羅門擁有土地,這也是他們進行建筑裝飾和其他藝術活動的經濟保障。在印度中世紀,社會各階層與各教派均熱袁于修造神廟。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在此世積德以修來世之福的方法。建筑的規模取決于出資人的財富。不少梵文銘刻以優美的詩體記載了神廟的修造事宜,這些記錄表明,最宏偉的廟宇是由王室修建的。商人則是僅次于王室的重要贊助人,而平民百姓只能制作圖中的這類微型神殿。盡管修造成本千差萬別,但神廟的基本形制仍頗為一致。此處的微型神廟也曾是某寺廟的一部分,盡管制作于19世紀,但其建筑承襲了中世紀印度北部的風格。在模制的基座上,有一方形圣所,圣所內供奉著神像或象征神靈的圣物。四墻有一系列精巧的壁階和壁龕。頂上的尖塔狀悉卡羅代表多層的遠古宮殿,象征著神明的居所。
3 毗濕奴立像
灰色綠泥石(涂黑),高158cm
印度東部,公元11世紀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布萊治藏品
中世紀至今。毗濕奴始終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成形于公元6世紀的《往事》是印度教的經典文本,根據書中記載的遠古傳說,毗濕奴總在關鍵時刻化身降凡,拯救善類,鏟除惡者,重建宇宙秩序,共計十次。盡管毗濕奴的化身故事震撼人心,情節生動,但是安放在神廟中供人參拜的毗濕奴像卻很少表現這類化身場景,而是靜穆站立,隨時接受信徒的祈禱與供奉。此像便是一例,應當是為安放于中型公共神廟中供人每日參拜而制的。毗濕奴像多為四臂,四手各執一法器。此立像手中所持仙杖與法輪,正是毗濕奴除魔降妖的標志性法器。他一手下垂,手掌攤開作施與勢,掌心有吉祥紋飾,以示眾生祈愿必應。另一手已失,可能持法珠或蓮花。立像頂端是象征豐饒的“天福之面”(與西方之“豐饒羊角”頗為相似),左右上方各有一飛天。下方的象與立獅紋樣則源自王室寶座,是傳統的塑像邊框裝飾。最下方兩側各有一位女神:手持的維納琴的辯才天女和手持拂塵的吉祥天女。她們是知識與財富的化身。神像衣著典雅,佩戴華麗珠寶,頭飾寶冠。寶冠暗示此像可能隱喻傳統的印度王者。毗濕奴乃維護之神,印度中世紀的統治者亦視維持現有宗教、道德與社會秩序為己任,二者責任需要國家富強以保證國庫充盈,亦依賴法律法規、治國要術以及醫藥巫技等各類知識來獲取和維護統治。此像來自于印度東部,該地區在公元8世紀至12世紀屬帕拉王朝統治。帕拉王朝在其領地制作了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此類雕像。它們遍及各村鎮,每時每刻都在提醒人們這位大神和他所代表的社會秩序的存在。毗濕奴通過世間的王者來維護塵世的秩序,因此,他的那些數不勝數的雕像,就像現在的政治領袖像和國旗一樣,幫助國家的權力威信滲透到轄下各地。
4 圣壇上的黑天(毗濕奴化身)與婆羅門
紙本水彩,高29.2cm
印度南部(疑為坦賈烏爾地區),約公元1820年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此畫描繪毗濕奴化身黑天立于圣壇之上。《薄伽梵歌》是成書于公元1世紀或之后的重要宗教經典。以藍色皮膚的四臂毗濕奴形象描繪黑天,自《薄伽梵歌》已始。可謂悠久。盡管對毗濕奴膚色的闡釋眾說紛紜,但多將其釋為“黑色”,因為梵文中的黑天即為黑色之意。從神話傳說看,毗濕奴與宇宙之海的密切關系最能解釋他的膚色。在19世紀發明化學染料之前,用來制造藍色顏料的天青石極其昂貴,這愈發使藍黑色成為吉祥和受人喜愛的顏色。畫中的黑天,右手持火焰輪寶,象征他所維持的道德與社會秩序,左手執法螺,隨時召喚部下,永不休止地與罪惡勢力戰斗。神龕外另繪法螺與輪寶,強調這兩件法器至關重要。黑天的下方兩手,一手執仙杖,威儀有力;一手作無畏勢。安撫信徒不要畏懼。他立于裝飾有鮮花的神龕之下,這類頂端飾獸面的邊框,在印度藝術中源遠流長。毗濕奴的神妃吉祥天女坐在他腳下,雙手持蓮花,倚靠在粉色墊上。兩名婆羅門手捧貢品,分立兩邊。藝術家遵循印度傳統,將毗濕奴這一最重要的形象刻畫得最為巨大。印度教徒相信毗濕奴屢次化身降凡,重建秩序,是終極的宇宙維護之神。在《薄伽梵歌》中,黑天宣稱,一旦正義淪陷,邪惡抬頭,他就會來到世間:為保護善良的人類,為鏟除邪惡的力量,為樹立這神圣使命的楷模,我降臨人間,世世,代代。此像畫紙來自歐洲,上有水印,制作于19世紀的前二十年。畫本身大量使用金彩,至今色澤依然光艷,說明自1820年左右完成之后,這一套六十三幅的畫冊在多數時間處于塵封狀態。這些畫為外銷歐洲而作,是印度南部坦賈烏爾地區某位藝術家的作品。類似的畫冊在當時極為流行。與描繪印度各行各業,花草鳥獸的畫冊相似,這類畫冊是為了分門別類地向西方人展示印度百態而繪制的。特地添加的神祗英文名更印證了這是為外銷而作的畫冊。名字錯誤百出,說明畫冊是批量完成以供販售的,并非由懂行顧客直接訂制而成。
6 那羅衍那臥像
黑灰色片巖,寬17.8cm
印度拉賈斯坦邦,公元19世紀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毗濕奴千變萬化,名號繁多。《摩訶婆羅多》中有一篇年代較早的文獻,曾以詩歌的形式唱誦了他的上千稱號。在他的眾多變幻之中,呈側臥狀的那羅衍那,則公認是其最初和最重要的形象。在印度人的宇宙觀中,時間無窮無盡,而宇宙則循環往復,由誕生到毀滅,不斷更新。在宇宙循環的間歇,毗涅奴躺在阿南陀身上沉睡。此像中的多頭大蛇即是象征宇宙之海的阿南陀。“阿南陀”乃無邊無盡之意,暗示此蛇是超越時間的永恒存在。它又名舍娑,意即幸存者,唯有它能在歷次宇宙更新毀滅中幸存。根據《往事書》中的傳說,一旦毗濕奴從沉睡中醒來,一朵蓮花便從他的肚臍上長出,花中孕育著創造之神梵天。蓮花盛開,梵天創造世界。此一傳說有其神學意義:盡管毗濕奴是創造的根源,但是,他并不親自動手創造世界。毗濕奴的神妃吉祥天女在他的腳邊陪伴其中暗含吠陀哲學的觀念只有女性本原方能激發男性創造之神的活力。
5 斯里蘭甘神廟中的那羅衍那
紙本水彩,高29.2cm
印度南部(疑為坦賈烏爾地區),約公元1820年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在所有供奉那羅衍那的神廟中,印度南部的斯里蘭廟甘神最為著名。這一重要的神廟位于科弗里河中的一座島嶼上。每年,該神廟都要主持毗濕奴的全套節慶儀式。到雨季,還要舉行慶典,讓大神沉睡四個月。這強調了毗濕奴作為宇宙之神,與季節、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年復一年的循環密切相關。在當地,毗濕奴被稱作蘭伽那他或者“舞臺之主”。此處之舞臺當指創造之舞臺,在智者眼中,創造最終不過是舞臺上的一幕表演,其本質虛幻無常。自公元10世紀起,蘭伽那他備受南印度朱羅王朝重視。神廟的墻上刻寫了超過六百條的饋贈記錄,此外,在舉行慶典時,毗濕奴派圣徒還撰寫了許多頌歌(根據傳統的計數方法,共有247首)。早期,這座神廟由隱者派婆羅門掌控,羅摩奴閣對宗教儀式和神廟日常管理進行改革之后,吉祥毗濕奴派占據了主導地位,并把這里發展成該派的總部。此畫上半部分與前述雕塑頗為一致,但下半部分(在空間上,實際代表前部,這在亞洲藝術中十分常見)則繪有毗濕奴像和他的兩個神妃吉祥天女和辯才天女。這是蘭伽那他的外在顯現。
7 毗濕奴化身神龜鳩羅摩
銅合金,高8cm
印度南部,公元18-19世紀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F.H沃德捐贈
這尊塑像下半部分為龜殼,上半部分則現人形,手持毗濕奴的法器輪寶與法螺。由此可見,這是毗濕奴的第二個化身——神龜鳩羅摩。最早關于鳩羅摩的傳說見于印度巨型史詩《摩訶婆羅多》。詩中描繪了諸神與眾魔決心攪拌乳海以獲取不死甘露。他們用曼陀羅山作攪拌棒,以巨蛇婆藪羯為繩索,諸神與眾魔分握兩頭。攪拌時,毗濕奴化身神龜,以龜背支撐起曼陀羅山。攪拌的過程幾乎就是吠陀時代為祭祀而榨取蘇摩汁的神話演繹。攪拌中,一系列寶物自乳海中升起,月亮便是其中之一,人們相信,月亮正是以蘇摩制成的寶物。毗濕奴胸前佩戴的魔石也是出自乳海。最終,諸神獲得了不死甘露,將之一飲而盡,獲得永生。印度并沒有形成獨立的鳩羅摩崇拜,單獨供奉他的神廟十分稀少。
8 哈奴曼像飾板
銅合金,高21cm
印度南部,公元17世紀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銅制圓形飾板,上有哈奴曼的姿勢極為典型:手臂高舉,掌心向外,將要擊出致命神掌,這是他除魔降妖時的看家本領。飾板下部邊緣有一妖魔,已被哈奴曼踩踏腳下。猴王雙腿跨立,左手持描繪精致的花葉。這刻畫了史詩《羅摩衍那》中的情節。羅摩之弟什曼在與妖魔因陀羅羯的搏斗中身負重傷,哈奴曼奔赴喜馬拉雅山采來回天仙藥相救。羅摩不勝感激,始終將他銘記于心。哈奴曼頭頂上方,有小型舞蹈黑天像,他是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曾在青年時代擊敗大蛇伽哩耶。這暗示無論毗濕奴如何變幻,哈奴曼始終忠誠于他。飾板外圈左右兩邊飾有毗濕奴的標志性法器輪寶與法螺。類似裝飾亦見于繪畫。此飾板為印度教徽章,可能由毗濕奴或羅摩的信徒隨身攜帶。
9 毗濕奴化身野豬婆羅訶
石灰紀頁巖,高38cm
印度北部旁遮普邦法塔巴德遺址,公元12世紀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婆羅訶是毗濕奴的另一個半人半獸化身,人身野豬頭。在毗濕奴的化身故事中,婆羅訶位于那羅辛哈之后。根據《毗濕奴往事書》的記載,婆羅訶掌管現世,即太陽神的時代。那羅辛哈摧毀了過往的黑暗,婆羅訶則支配著現在的世界。這種支配,可以和中世紀印度統治者的執政相聯系。婆羅訶的臂膀上坐著大地女神,而王權,亦是統治大地的一種力量。根據遠古的神話,大地被滔滔洪水淹沒,危在旦夕,毗濕奴化身野豬,躍入深淵,拯救了大地女神。他自洪水中凱旋,腳踏蓮花,花下有巨蛇。它們不僅象征著宇宙之水,也代表了印度每年6月至9月的雨季。雨量過大或者過少,都會帶來災難。婆羅訶對水的掌控暗示了他本質是一位農神,在雨季之后到來,控制洪水,保護下一輪播種。在每年的儀式中,婆羅訶在雨季末出現,他是蘇醒了的那羅辛哈。
10 波耶梨婆像(南印度阿爾瓦詩圣之一)
銅合金,高46.5cm
印度南部,公元19世紀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H.S辛姆捐贈
從公元7世紀開始,印度南部掀起了一場印度教的復興。毗濕奴派和濕婆派都涌現出不少圣徒。其中,信奉濕婆者屬那衍納爾派,而崇拜毗濕奴者則被稱作阿爾瓦派。“阿爾瓦”在南印度當地的泰米爾方言中,即為“篤信神者”之意。他們反對繁瑣的吠陀哲學與宗教儀式,主張內心對毗濕奴的虔誠信仰,通過創作詩歌,體驗宗教極樂,忠誠地服務于神來體現對神的信仰。他們創作的詩歌,大約在公元9世紀由那他牟尼編撰成《天之詩歌》。阿爾瓦派的興盛極大地促進了印度教的發展。當時南部地區的主流信仰是佛教與耆那教,但阿爾瓦派的活動使許多人改信印度教。阿爾瓦詩圣共十二人,每個人都與一個月份、一個星座和一件毗濕奴的法器相關。一年有十二個月,每個月都以一個星座命名,這強化了阿爾瓦詩圣們在毗濕奴派儀式和宇宙觀中的重要性。此次展出的是波耶梨婆的雕像,他出生于公元7世紀的提魯瑪伊來,即現在金奈城郊的邁拉么爾縣。他被視為毗濕奴神劍難陀伽的化身。
11 濕婆憤怒相毗羅跋陀羅飾板
鑲金屬木刻,高34.5cm
印度南部(疑為卡納塔卡地區),公元19世紀早期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毗羅跋陀羅的故事講述了濕婆破壞達娑祭祀的故事。達娑是印度神話中的重要神衹,根據《訶利世系》(《摩訶婆羅多》的附錄)的記載,他是十位波羅伽帕提之一,擁有眾多女兒,唯膝下無子。為此,他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典以求子。而達娑最小的女兒薩提違背父親的意愿嫁給了濕婆。達娑厭惡濕婆的苦行,也瞧不起他那些兇神惡煞的隨從,因此,他有意不邀請濕婆參加祭典。祭典中,他還故意借機當眾嘲弄和辱罵濕婆。薩提為此深感羞辱,憤而自盡。濕婆得知后,勃然大怒,顯露憤怒相毗羅跋陀羅。毗羅跋陀羅大鬧祭典,打翻祭壇,驅趕婆羅門,以尿液澆滅圣火,還利落地砍下了達娑的腦袋。諸賓客大驚失色,紛紛勸解,希望濕婆能挽回達娑的生命。濕婆同意了,他將羊頭裝到達娑身上將他救活。此飾板上的達娑正是以人身羊頭的形象出現,上方的林伽和難提則暗示新的崇拜已經取代了舊的祭祀。濕婆痛失愛妻,悲痛萬分,從此離群索居。但最終薩提轉世投胎為雪山神女帕婆提,贏得了濕婆的愛慕,二人再度結合。
12 伽膩什像
米黃色砂石,高89cm
印度奧里薩邦,公元12世紀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
布萊治藏品
伽膩什是印度諸神中最受歡迎的神祗之一,其象頭極易辨認。他被視為“障礙排除之神”,因此,項目開工或公司開業時,要特別祭拜他。伽膩什的庇佑對一切工作、旅行或者精神探索都至關重要。這尊塑像來自神廟。在神廟中,伽膩什總是面南放置,以保護整個建筑。因為印度人認為南方是死神閻摩羅阇的居所,亦是災禍之地。將他安置在南方,則十分巧妙地結合了伽膩什保護者與開創者的雙重身份。但信徒為了表達對廟中神靈的崇敬而繞神廟游行時,他們首先會來到南面,看見伽膩什。象頭神不僅標志著游行的開始,也能保護信徒免遭來自南方的邪氣影響。在這尊塑像中,四臂伽膩什分別手持神斧、念珠、折斷的象牙以及盛有甜肉的碗。他酷愛甜食,胃口驚人,印度傳統中的許多慶典與他有關。塑像基座上的老鼠是伽膩什的坐騎。兩位供養人則分立蓮花座左右。